作者:廖垚 王小蘭
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年老字號“太和醫室”日前發起中醫古籍翻新眾籌活動,旨在集合眾人之力傳承先輩學術。在本次翻新的《陜西省一九八零年中醫年會論文選編》中,筆者有幸看到了寧陜名老中醫廖東元先生的文章。這樣的活動意義非凡,既傳承了中醫藥文化,也讓我們懷著敬仰之情體會了老一輩中醫大家的文化積淀和人格魅力。
安康擁有著十分悠久的中醫藥文化歷史,而且中草藥資源豐富。據史料記載,漢代旬陽人已開始使用藥品計量容。明洪武五年,旬陽縣令李肅在縣城龔家梁建立通志小學,內設醫學科目,講授中醫藥與防治疾病知識。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中華中醫學會陜西省安康地區分會成立,匯聚了程莊、葉錦文、周黎民、王煥然、李佛海、何再仁等12位有影響的名老中醫。
安康地區大批中醫相繼貢獻了不少驗方。1954年,在全區第一屆中醫代表大會以及各縣陸續召開的中醫代表會議上,許多中醫代表主動把秘藏多年或世代相傳的單、驗、秘方貢獻出來。
1956—1957年間,安康專署第二辦公室在全地區組織開展民間采風訪賢活動。第一次征集單、驗、秘方3264個,各種醫學著作563冊。1957年3月12日,安康專署成立整理中醫(藥)絕版書籍、秘(驗)方編輯委員會,編輯《安康專區中醫驗方選編》,惜末付梓,今已全佚。1959年,安康專署第二辦公室再次組織開展采風訪賢活動,收集民間單、驗、秘方1.3萬余個。安康縣老中醫張福永獻出祖傳秘方“五好三仙丹”,推廣應用治療梅毒等性病取得良好療效。1960年,安康專署文教衛生局第三次在全區組織開展采風訪賢活動,征集民間單、驗、秘方1.76萬個,匯集中藥材700余種。1968~1972年在全區范圍內組織了挖掘整理中草藥工作,配合備戰,還開展了中草藥止血、骨傷治療等科研活動。1970年10月,陜西省革委會、省軍區在鎮坪縣召開了全省戰備中草藥科研現場會,與會人員100余人。1986年,安康地區中草藥資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對民間廣泛使用的簡便和具有地方特點的712個單驗方進行整理,編印《陜西省安康地區民間單驗方匯編》。
安康歷代中醫名家輩出,所出文獻也較多,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很多珍貴中醫文獻已“瀕臨滅絕”。譬如,安康中醫名家葉錦文先生在傷寒病方面有較深造詣,曾著《小柴胡湯及其應用》一書,該書可讀性強,在雜病論治方面有獨特見解,但此書之后未再刊印,幾乎處于失傳狀態,嵐皋名醫陳可莊先生曾著有《增澤傷寒心法要訣注》《談斑疹傷寒的預防和治療》《中醫臨床經驗方劑》等書,如今在市面上也基本找不到了。
今年年初,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討論中醫藥問題,會議確定的五方面措施中首條就是——促進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繼承保護與挖掘,搶救瀕臨失傳的珍稀與珍貴古籍文獻。整理挖掘安康中醫古籍已刻不容緩,應積極將瀕臨失傳的中醫珍貴文獻資料進行重新整理挖掘,使其得以保存和流傳,讓年輕一代萃取老一輩中醫人的思想精華,傳承先輩學術經驗,從中汲取營養和智慧,這既有利于挖掘本市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有助于醫藥衛生領域的創新發展,使中醫藥文化不斷開拓前行,造福全市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