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鄉翻山越嶺,不如醫生進村入戶”
——陜西醫改“茨溝模式”現場見聞
新華社記者 李勇 楊一苗
茨溝鎮是陜西省安康市的一個山區鄉鎮,這里山大溝深,老百姓常常為看病吃藥犯難。如今,茨溝鎮中心衛生院的醫師團隊進村入戶,不僅為鄉親們送醫送藥,還送上健康知識與服務,探索出了“醫療+服務”的陜西醫改“茨溝模式”。
“家門口的好醫生”
正值盛夏,景家村衛生室不足20平方米的診療室內,擠滿了尋醫問藥的鄉親。86歲的方懷英患肩頸痛多年,早早就來排隊進行針灸理療。57歲的張慈珍在這里測了血糖,又領了幾盒治療肩周炎的膏藥。
由茨溝鎮中心衛生院醫生和村醫組成的醫師團隊一直忙個不停。“阿司匹林腸溶片一天一片,穩心顆粒一天三次,都是飯后服用。平時一定要少吃些腌菜和臘肉。”全科醫生鐘家勝叮囑。“好的,好的!”79歲的村民曹俊財接過藥時連連點頭。
在鐘家勝為鄉親們診斷開藥的同時,中醫大夫顏復莉正在給幾位老人進行針灸治療,村醫陳守軍則在為排隊等候的鄉親講解夏季高血壓的防治和用藥知識。64歲的村民張登玖患有心臟病和關節炎,他說:“以前為了看病,我去過西安也跑過北京。現在可方便了,家門口就有好醫生!”
隨后,記者又跟隨醫師團隊到村民曹英武家巡診。42歲的曹英武不僅下肢重度殘疾,還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在隨隊護士為曹英武測量了血壓和心率之后,全科醫生給他調整了用藥,并叮囑平時不能喝酒、吃飯要口味清淡,這時村醫則忙著給曹英武的母親更換骨病膏藥。
茨溝鎮中心衛生院院長晏顯興告訴記者:“我們的醫師團隊每個月都要到曹英武家巡診并免費送藥,每個星期還要打電話詢問病情進展,同時提醒他們防病治病的注意事項,這樣的醫療健康服務進村入戶已經堅持了四年。”
“老鄉翻山越嶺,不如醫生進村入戶”
茨溝鎮位于秦巴山深處,全鎮2萬多人口絕大多數都是農民,10個村莊的村民分布在幾十座山山坎坎之間,最遠的村子距離鎮中心衛生院有27公里,鄉親們有個頭疼腦熱需要去看病,時常路上得走大半天。
“讓老鄉翻山越嶺,不如讓醫生進村入戶。”安康市衛生計生局局長郭德林說。郭德林告訴記者,以前鄉鎮衛生院的醫生基本不下村,都是坐在診室等病人上門,而村醫們年齡偏大、水平不高,老百姓對村醫也不太信任,“基層衛生網絡形同虛設,就無法成為居民健康的第一道保障。”
從2011年開始,茨溝鎮中心衛生院開始嘗試建立“一院兩中心”的模式,通過對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和醫療服務中心進行整合,將以前分散在鄉鎮衛生院的計劃免疫接種室、婦幼保健規范門診、婦兒科等公共衛生力量整合為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同時在鄉鎮衛生院開設內、兒、婦、中醫等基本科室。
晏顯興說,僅僅實現業務上的互聯互通還不夠,關鍵要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2012年,茨溝鎮又開始組建責任醫師團隊,為鄉親們提供簽約式服務。衛生院的32名醫師和公共衛生工作人員組成8個責任醫師團隊,每個團隊由臨床醫師、護士、中醫師、公衛人員和村醫組成,他們與轄區居民簽訂協議書,每個月都要赴簽約片區進行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對于高齡老人或者重病患者,醫師團隊則定期上門送醫送藥。
“從對個體患者的疾病治療,轉向對所有人群的健康管理”
從與鄉親們“背對背”,到“面對面”提供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茨溝鎮所進行的嘗試,既調動了基層醫務工作者的工作動力,也使老百姓對醫療服務的獲得感明顯增強。
23歲的顏復莉是安康市茨溝鎮中心衛生院最年輕的中醫大夫,每次跟隨醫師團隊下鄉服務,她都是最忙碌的醫生之一。顏復莉說:“以前我們都是坐在衛生院里等患者上門,因為我太年輕,老鄉們并不太信任我。后來經常下村巡診,我接觸和治療的病人多了,鄉親們也漸漸認可了我的醫術,這對我們年輕人來說是很大的鼓勵。”
茨溝鎮中心衛生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以前,大約只有75%的患者首診會選擇這里,醫院一年最多只有七八百個住院病人。到2015年,首診來這里的病人超過90%,門診病人達到4萬人次,住院病人1800人次。
陜西省衛生計生委主任戴征社說:“從對個體患者的疾病治療,轉向對所有人群的健康管理,‘茨溝模式’通過體制創新使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通過機制創新融合提升健康服務質量和水平,成為構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健康體系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