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氣好,藕也長得好,我們沒用化肥,不愁賣!”站在田間,陜西嵐皋縣古家村貧困戶寇安富說。
嵐皋縣地處秦巴山區,九山半水半分田,如何脫貧?縣里瞄準“笨農業”,選用“笨品種”、采用“笨肥料”,靠生態農業推進產業脫貧。
嵐皋縣以稻谷、土豆、蓮藕等特色農業為重點,根據海拔、土壤、光照條件,因地制宜選用品種。寇安富說:“城里人最講究綠色、放心,我們盡量少用化肥,改用菜油餅、桐油餅、草木灰、沼液沼渣等農家肥。”縣里技術員上門指導,恢復人工除草,倡導冬翻地,通過霜凍、干熱、蒸氣等方式達到防病防蟲效果。
為促進生態農業發展,嵐皋為大戶、合作社協調貼息貸款,發揮他們的帶動作用,統一購種,免費發放給貧困戶。為防止“弄虛作假”,縣里開展有獎舉報,在一些主產區安置了電子監控。
“笨農業”效果如何?古家村支書田正權算了一筆賬:以今年種的蓮藕為例,按畝產4000斤算,每斤3.5元,收入1.4萬元。以前用化肥,雖然畝產能到5000斤,但蓮藕賣不上價,每畝收入不到1萬元。“比較下來,‘笨農業’雖然費點力氣,但市場好、價格高,還是劃算。”田正權說。
縣農技中心主任、高級農藝師謝利華說,前些年,耕地過量使用化肥,產量上去了,但地力不行了,常常“肥而無力”。發展生態農業,增施有機肥,可以逐步補充土壤中缺失的元素,增加土壤后勁,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今年以來,嵐皋共實施生態農業17.3萬畝,產值達到5.6億元,帶動全縣農民人均增收3700元,讓1000多貧困戶實現脫貧。
“利用好我們的生態優勢,產出好產品,賣出好價錢,讓‘笨農業’有可觀收入,是條脫貧的好路子。”嵐皋縣委書記周康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