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牟慶紅 通訊員 惠星 年靜) 12月27日上午,安康市漢濱區文廣旅游局、區文化館、區非遺保護中心、張灘鎮文化站組織陜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統戲曲“八岔戲”非遺傳承人在張灘鎮鄒坡村開展專項傳習培訓輔導,張灘鎮當地及相鄰的石梯鎮、關家鎮共三個鎮辦30多名民間藝人既在家門口得到了傳承人和專家的指導,也為當地的百姓們帶來了一場古老的戲曲表演薈萃。
活動在一陣熱鬧的鑼鼓敲打聲中開始,藝人們臉鋪濃妝、身著色彩鮮艷的戲服,口中吟唱著一段段久遠的故事,表演十分投入。《蔡明鳳辭店》、《西樓會》、《吳三寶游春》等一個個經典的戲曲輪番上演,在場觀眾們看的是聚精會神,面帶笑容,現場時不時傳來拍手叫好聲。
“八岔戲”作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漢濱區及鄰縣、鄉村分布廣泛。該戲種語言通俗、曲調優美、故事生動而深受群眾喜愛。然而,受現代文化沖擊和農村年輕人外出務工情況影響,目前這一地方戲種的演職人員老齡化較為嚴重,為了把這一古老的戲種原汁原味的傳承下去,漢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特別邀請了該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導演張廣明老師對民間藝人的表演進行現場點評指導,答疑解惑,講解相關藝術知識。
今年以來,漢濱區堅持開展傳統文化拉網式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干部常年上山下鄉,走村入戶,挖掘和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 109條,共梳理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19個,被區政府批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5個,圖文并茂的形式出版發行了把根留住-漢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安康剪紙》、《安康人文拾遺》。同時,為了讓更多群眾了解漢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漢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先后開展了“漢濱區八岔戲大賽”、“漢濱區小場子大賽”、“把根留住•青少年眼中的非遺(參觀體驗)活動” 等一系列活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走進學校,走進社區,讓群眾親身參與和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為進一步提高轄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影響力,漢濱區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宣傳報道,先后在國家數字文化網、中國文化館協會、人民網陜西頻道、華商報、安康日報等行業協會和中、省、市、區四級新聞媒體進行宣傳報道, 有效宣傳了漢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增進了群眾對于漢: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和相關知識的了解。
在今年11月的陜西省藝術館舉行的“全省群眾文化表彰大會”上,漢濱區文化館榮獲“2015—2016年度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單位”這一榮譽稱號。下一步,漢濱區將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強對轄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搜集整理和保護工作,做好漢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傳承和推廣,讓更多人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窮魅力,為漢濱文化旅游增添一道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