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南移民搬遷安置社區”石泉縣池河鎮西苑社區
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孟少猛)12月23日,央視二套《經濟半小時》欄目播出《精準扶貧一年間:陜西“搬”出來的新生活》,其中,對石泉縣池河鎮在移民搬遷工作中的創新做法及成效進行了長達十多分鐘的深度報道。
池河鎮的的移民搬遷工作能在央視嶄露頭角,與該鎮勇于探索、敢于擔當、善作善為的精神是分不開的。“十二五”期間,該鎮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全縣移民搬遷總體要求,大膽探索,破解難題,形成了一套機制科學、措施得力、效果明顯的整套移民搬遷“三精”管理模式,即精準搬遷、精細管理、精確施策。在今年8月23日召開的全省移民(脫貧)搬遷現場推進會中,池河鎮西苑社區移民搬遷安置小區被作為現場觀摩點。此后,池河鎮移民(脫貧)搬遷“三精”管理模式逐步在全省推廣。
精準搬遷夯基礎。精準確定對象,結合精準脫貧工作,逐村逐戶開展“拉網式”摸底調查,根據各類搬遷對象認定條件,一戶一戶地甄別、審核、認定,確保符合標準的一戶不漏,不符合標準的一戶不進。堅持有序搬遷,堅持“先急后緩”、“先重點、后一般、三優先(即優先搬遷地質災害威脅戶、洪澇災害威脅戶和特困戶)” 的原則,科學制定五年搬遷計劃,住戶簽訂搬遷協議。注重分類安置,落實“以戶定建”,有效避免房子建成無人居住,房子建大了,搬遷戶因搬遷建房致貧等問題。
精細管理提水平。科學規劃布點,編制移民(脫貧)搬遷專項計劃,并配套編制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產業發展規劃。狠抓項目管理,所有搬遷安置項目一律實行“一個項目主體、一個項目法人”的管理模式,嚴格實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終結審計制“五制”管理,堅持工程質量安全“零容忍”和“終身制”。強化資金管理,規范資金使用,移民搬遷項目資金堅持專戶專管、封閉運行、集中使用,嚴禁克扣、擠占、滯留、挪用,確保資金安全。節約集約用地,嚴格按標準控制移民搬遷用地面積,并做好搬遷戶舊宅基地騰退工作和復耕工程。健全配套設施,按照“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蓋”的要求,依據集中安置點規模配套建設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內業資料,落實項目備案審批制度, 建立搬遷臺賬,并及時準確錄入相關信息,向社會公開,接受監督。
精確施策鞏成效。增收配套到戶,按照“一區一策,一戶一法”的要求,促進搬遷群眾就業、興業、創業。技能培訓到人,整合各類培訓項目和資源,加大搬遷群眾技能培訓力度,每戶搬遷戶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門以上實用致富技術,切實提高搬遷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社區服務跟進,安置規模在500戶或2000人的移民居住區,成立新社區,100戶至500戶或人口500至2000人,成立融合性社區,100戶以下或500人以下的集中安置點,由就近村級組織進行規范管理;保留搬遷戶在原籍以林、地等不動產為主的物權收益,同時在現居住地享受和當地居民平等的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徹底消除搬遷戶的后顧之憂;積極推行市場化服務管理,探索以縣為主體成立物業管理總公司,鎮辦成立物業分公司,專門負責搬遷社區的基本公共服務;對廣大搬遷群眾開展新社區、新農民、新技能、新風尚“四新”教育培訓,引導搬遷群眾由農民向市民轉變。典型示范引路,實施搬遷社區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試點,加大社區環保設施建設力度,打造特困戶“交鑰匙”配產業促脫貧、“山上建園區、山下建設區”等模式,通過系列典型示范,破解工作難題,探索搬遷工作新路子。
在“三精”管理模式的帶動下,五年來,池河鎮從一個只有一條主街的小鎮,已搖身變為擁有“三縱三橫”發達路網的繁華區域,鎮域面積從0.9平方公里迅速擴大到2.1平方公里,人口也由1萬人增長至1.5萬人,集中安置移民搬遷群眾近5000人。

8月23日全省移民搬遷現場會在石泉縣池河鎮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