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艾蓓 通訊員 劉正儉)林業是生態和經濟的有機綜合體,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役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保障作用。近日,陜西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生態脫貧辦公室《生態脫貧信息》刊發安康市“四輪驅動精準發力助推林業脫貧攻堅”經驗,抄送國家林業局、省政府辦公廳及各市,在全省交流推廣。
安康農村經濟潛力在山優勢在林。近年來,全市堅持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著力推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的有機融合,形成以林業基本功能為載體、以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為價值的“一體兩翼”雙贏格局,產生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發揮了林業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全市林業綜合產值逾150億元,農民人均林業收入4000元以上,山林經濟連續保持30%的超高速增長,林業為農民增收貢獻率達到48.8%。在林業產業、重點工程、生態保護、示范園區的四輪驅動下,林業生態脫貧邁入精準化方向。
堅持在山林經濟六大產業的全視野下找準突破口,瞄準一縣一特色、一鎮一主業、一村一品一園(社)的組織方式培育脫貧主導產業,通過提質增效,實現精準發展,增強扶貧區域的內生活力。全市1003個貧困村發展特色經濟林321萬畝,覆蓋農戶戶11.8萬個、人口37.32萬人,人均增收950元以上,一批貧困戶依托林業產業增強“造血”功能,實現永久脫貧。
加大林業重點工程實施力度,加快資源恢復提升,不斷提高資源環境承載力,改變扶貧區域生態面貌,減少因災致貧返貧。大力推進林業項目建設,助力林區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在項目實施中,優先聘用困難戶參與工程建設,以獲取國家政策補助和勞務收入。新一輪退耕還林三年來,全市實施25度以上陡坡地退耕造林33.25萬畝,4.98億元項目資金直補到群眾,5.18萬戶、16.91萬貧困人口直接受益。未來四年,安康林業重點工程將持續發力,力爭完成國家投資21.52億元,拉動地方配套和社會工商資本投資38.25億元。僅退耕還林在完成100萬畝規劃面積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實施范圍和規模,力爭將25度以上坡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度-25度坡耕地全面退耕還林,使具備條件的貧困戶達到人均2畝以上的退耕還林,享受政策性收益2400元以上,實現工程脫貧。
落實強林惠林政策,抓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工作,連續兌付生態效益補償資金7.04億元,涉及農戶32.99萬戶、112.8萬人,其中貧困人口占到35%以上,人均惠補624元。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林業資源管理利用,打造森林旅游景區景點,優先聘用林農從事服務性崗位和季節性工種,解決就地就業。加大生態護林員選聘范圍,按人均每年1萬元的標準落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地轉為生態護林員,“十三五”期間,將有1萬名生態護林員指標精準落實到貧困戶,解決1萬戶、3萬人脫貧。2016年,調整天保工程護林人員結構,優先選聘林區貧困人口,新增設天保護林員崗位664個,414個貧困戶中664人被定向聘用。落實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和國家生態護林員政策,權益補償和轉換就業得到充分保障,收入穩定提高,一批林農徹底擺脫貧困。
夯實“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社+園區+貧困戶”利益聯結模式,放大園區聚能效應,帶動群眾共同發展。全市扶持培育林業企業365家、林業專業合作社287個,建成林業產業園區242個,完成園區建設89萬畝,盤活土地資源,促進就近就業。貧困農戶將從土地流轉費、入股分紅、勞務工資等方面人均收入10000元以上。山下建社區、山上建園區,農民變身為產業工人,實現轉移脫貧。
按照《安康市生態建設脫貧實施方案》和《安康市“十三五”林業發展規劃》,目標直指2020年,全市林業總產值預期突破200億元,特色經濟林規模超過900萬畝,林業園區發展到500個,解決就業3萬人,輻謝帶動12萬戶、30萬人的林業產業建設,讓貧困戶更多分享全產業鏈帶來的增值收益,所有涉林貧困人口同步夠格進入小康社會,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