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來慶琳
核心提示|政策
近日,農業部在《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方案》中指出,目前,我國化肥施用量總體偏多,遠高于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特別是水果、蔬菜化肥用量更多,果樹畝均化肥用量是日本的2倍多、美國的6倍、歐盟的7倍,蔬菜畝均化肥用量比日本高12.8公斤、比美國高29.7公斤、比歐盟高31.4公斤。化肥的過量使用,增加了生產成本。開發利用我國豐富的有機肥資源,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利于果菜茶節本增效。
同時,方案也從促進產品提質增效的需要、促進循環農業發展的需要、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需要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明確了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目標。
方案確定了行動目標,即2017年,選擇100個果菜茶重點縣(市、區)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創建一批果菜茶知名品牌,集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有機肥替代化肥的生產運營模式,做到建一批、成一批。力爭用3——5年時間,初步建立起有機肥替代化肥的組織方式和政策體系,集成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的生產技術模式,構建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長效機制。
綠色發展“東風”吹來
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號文件一經出臺,即刻引起各方高度關注,同時預示著新一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幕拉開。作為提高農產品質量本身需求,綠色發展、質量興農顯得尤為迫切,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則成為整個農業牽一發動全身的關鍵所在。
日前,來自農業部網站信息,為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一號文件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按照“一控兩減三基本”要求,深入開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農業部制定《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方案》。就在此前,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唐仁健就曾指出,盡管這輪農業供給側改革要求很多,但最突出、最重要的還是綠色安全和放心,要把農產品質量提升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統一起來,結合起來。
在唐仁健看來,農業的綠色發展,推行綠色的生產方式,這種考慮也是在還多年欠下的歷史舊賬,也是在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因此,要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實行有機肥替代化肥的試點。在這一點上,我們從該方案的第一部分即可一窺究竟。
一石激起千層浪。自行動方案發布,就備受業界關注。“有機肥借助政策東風,這次真的要‘上天了?’”“改善農作物品質,提升價值,必須從改變施肥觀念開始。”“方案又會給行業及企業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如何將替代行動做真做實……”一時間,這一行業老話題被賦予了新意,再次喚起人們對吃出果菜茶小時候味道的渴望。
安康生態循環農業的關鍵要素
還瓜甜菜香,是本次方案的應有要義。在其背后,更是通過加快有機肥替代化肥等具體措施,實現農業節本提質增效,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布局。
而這一方案也與我市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高度契合。面對加快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重責任,市委、市政府確立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把構建生態循環農業作為發展的命脈優先發展。對安康農業而言,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用環境倒逼促進農業轉型發展,用生產方式生態綠色化提升農業質量效益。
2015年,我市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意見》,其中明確了實施“一縣十鎮百園”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工程。重點推進寧陜縣創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統籌布局縣域范圍內農業產業以及動植物無害化處理、畜禽污染防治、有機肥加工企業等配套服務設施,確保2020年創建達標。意見明確了種植業節肥減藥工程,即積極推廣緩控釋肥、化肥深施、診斷施肥、水肥一體化和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實施有機肥整鎮、整縣推進,全市測土配肥覆蓋率達到85%以上,化肥使用量減少30%。
細化措施在一年后由市農業局制定形成。在市農業局《關于持續推進現代生態(富硒)循環農業建設的實施方案》中,確定以“一縣十鎮百園”示范工程建設為重點,著力推進寧陜縣創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統籌布局縣域范圍內農業產業以及動植物無害化處理、畜禽污染防治、有機肥加工企業等配套服務設施,確保2020年創建達標。通過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加快構建生態種養、三產融合、循環利用、資源節約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綠色農業安康已趟出多條新路
安康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李建國近日在采訪中告訴記者,方案的出臺,對全市有機肥生產企業來說,是重大利好,對全市農業生產者來說,更是一個觀念轉化、方式提升的漸進過程,而構建這一長效機制,也并非一蹴而成。
通過近年實踐探索,安康逐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體系,形成了“發展主體小循環、農業園區中循環、立體布局大循環”的生態系統,其中“畜-沼-茶”、“畜-沼-菜”、“畜-沼-果”、“林-芋-蜂”等發展主體小循環種養模式已普及。
同時,通過開展化肥減量替代行動,積極推廣定量施肥、緩控施肥、水肥一體化等節肥增效技術,實行統測統配,提高肥料利用率。期間,還制定《關于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宜養區的實施意見》,通過種種舉措,盡最大可能解決了農業面源污染問題。
據市農業局相關數據,2015年全市共推廣配方施肥技術350萬畝,化肥使用量由2012年的11.4萬噸下降到11.1萬噸,減少了2.6%。農藥年使用量由2012年的470噸下降到了428.1噸,減少了8.9%。
另一方面,在川道淺丘地帶,大力推廣秸稈粉碎還田、快速腐熟還田、生物反應堆、覆蓋免耕等秸稈利用技術,促進了作物秸稈肥料化利用。目前全市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面積達124.2萬畝,秸稈綜合利用率達42%。在全市建設戶用沼氣池16.9萬口,養殖小區沼氣和聯戶沼氣工程315處,建成豬沼園循環產業園區128個、面積6.1萬畝。先后啟動建設萬噸有機肥加工項目14處,設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點24個。
在農業節本增效、轉型升級、綠色發展上,安康趟出了多條新路。
消除兩大誤區
面對方案具體目標,李建國說,化肥農藥零增長是硬任務,其根本還是為了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但在認識領域,當前仍存在著兩大誤區:一是化肥、農藥對農產品的“批量生產”有利,尤其農藥,更對預防杜絕重大疫情的發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須大力重視;二是出于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在栽培時不施用化肥、農藥。這兩種認識都存在局限性。
李建國告訴記者,無論是有機肥還是化肥,它們都是農產品的基本“糧食”,有機肥營養全,改良土壤作用明顯,保證農產品營養均衡,但肥效慢、有效成分含量低。化肥本身養分含量高,又便于作物吸收利用,但帶來的副作用也大。
權衡利弊,根本的癥結還是在于通過“測土配方”等技術手段,不斷減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機肥,通過農業內循環,有效解決農村畜禽養殖場排泄物及使用農藥化肥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保證土壤肥力和農產品品質產量。
化肥撒一地“立竿見影”,挑一擔糞上山下坎來回折騰。這是化肥與有機肥在田間地頭的真實表現,因此在廣大農村造成了化肥的大量施用,增施有機肥已迫在眉睫。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全市已取得國家商品有機肥生產許可的企業有6家,年生產能力6萬噸,目前6家企業實際生產能力僅1萬噸,其中90%用于本地,主要對象是農業園區、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少量外銷。
究其產能過低原因,李建國介紹,安康是農業山區市,面對山高坡陡的地貌,在一些“空心村”人力不濟,農業生產者自然而然選擇使用化肥這種更加節省人力、財力的生產資料。企業生產的有機肥成本相對較高,農民買不起、用不起,自然產品就會相對減少,如此以往,作為有機肥生產企業來說,發展信心更顯不足,生產也會面臨困境。
“替代行動的實施,有望提振安康行業人士有機肥推廣的信心,提高農業生產者增施農家肥的思想意識,同時通過商品有機肥予以補充。但眼下,面對發展中存在的認識問題、資金問題、技術問題、市場問題、推廣問題、農戶認可接受問題等,都需要國家從政策層面,進一步細化相關細則,解決各種矛盾指向,在農業增產增收前提下不斷提升瓜果蔬菜品質,以實現農產品的品質提升,品牌形成。”李建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