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吳昌勇)2月17日上午,漢濱區五里鎮劉營村9組王明進家,靠近月河的一個普通農家小院像過年一樣熱鬧。市區蠶桑專家專程前往他家,今天,除了春季桑園管理技術指導,還帶去了一個好消息,“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蠶桑產業列入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市蠶桑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孫自余習慣了在田間地頭進行政策宣講。“好嘛,今年再多養幾張。”王明進的愛人劉寶珍快言快語。
大家圍坐在這個被科技部門授予的養蠶專家大院里,發展蠶桑產業成為簡單寒暄后集中熱議的話題。“養了30多年的蠶,有撂不下的情感。”劉寶珍自信地說,自己從年輕姑娘時候起就是響當當的養蠶能手,如今養蠶成了自己丟不下的營生。“靠養蠶供出三個大學生,還蓋了小洋樓。”一旁的孫自余補充道。
2007年冬季,王明進倆口決定不再小打小鬧,在村里流轉了100多畝土地,建設豐產優質桑園,決定“干出名堂來”。之后幾年,村里的農戶受其影響帶動,也主動加人到他們于2011年早春成立的漢濱區明進蠶桑養殖專業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吸納社員10多戶,少則年養蠶七八張,多則二三十張。按照去年蠶繭20元一斤的市場行情,除去工人工資和其他各項開支,養蠶帶給王明進家過十萬的收入。 “周期短、見效快、基礎好、技術成熟。”這是劉寶珍今年擴大養蠶規模的真實想法。當然,她內心也有擔憂之處,“養蠶和種莊稼一樣,也得靠天吃飯,一旦天旱,桑葉出現枯落,蠶子沒有吃食,另一方面,市場行情不穩定,繭價忽高忽低,只能碰運氣。”
就在王明進倆口趁著好天氣抓緊桑園伐條時,劉營村12組的劉尊紅已經有了新打算,“發展桑下養雞1萬只,新建豬舍,養豬20頭以上,走‘豬-沼-桑’生態養蠶的路子。”
今年50出頭的劉尊紅,前些年在外務工,完成原始積累后回鄉創業,最終確定了養蠶這個傳統項目。在他看來,興桑養蠶一度是劉營村的當家產業,周期短,見錢快,是適合自己的創業首選。2010年,他流轉村里土地108畝,栽植優質桑苗,他將蠶舍建在小地名叫做雪嶺溝的桑園里,同時,在距蠶舍二三百米的地方修建140多平方米的雞舍。2014年春天,他購回雞苗2000多只,發展桑下養雞,三四個月后,以10元一斤的價格出售,僅此一項,就給他帶來四五萬元的收益。去年,桑園迎來了豐產期,養蠶80多張。劉紅尊樂呵道,“收入上十萬,比出門打工有搞頭。今年打算把攤子鋪得再大些,計劃養蠶過百張。”
隨行的市蠶桑中心蠶研所所長陳正余告訴記者,去年,全市發放蠶種16萬張,其中養蠶過百張的大戶5戶,養蠶50張以上有近30戶。今年全市計劃發放蠶種18萬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