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鎖金義 通訊員 方明朗)如何享有均等化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始終是全市的一個焦點。安康市衛生計生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總思路,不斷加大醫療衛生民生投入,積極改革,創新措施,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建立分級診療新秩序。截止2016年底,已在不同縣區探索的6種分級診療模式全面落地,讓群眾在基層就能方便地看病就醫,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和獲得感切實提高。

市上領導視察
模式一:推行責任醫師團隊服務“茨溝模式”,農村巡回醫療服務送上門。從2013年開始,以漢濱區茨溝鎮為代表的一批鄉鎮衛生院,打破鎮村衛生資源傳統布局,整合鎮、村所有衛生技術力量,由鎮衛生院統一組織,全鎮組建若干個醫師團隊,按照預先劃分的區域,每個團隊負責一個片區開展巡回診療、送醫上門,精細化做好以高血壓、慢性病管理為主的各類服務,解決了服務均等化問題,受到群眾普遍歡迎。
自2015年以來,安康在全市推廣了“茨溝模式”,制定印發了《安康市鄉村醫生簽約服務實施方案》,每個鄉鎮根據服務行政村的數量和人口密度,組建若干個責任醫生團隊,每個團隊由1名臨床醫師、1名護士、1名公衛人員和1名村醫組成,與轄區居民簽訂協議書,每個月定期深入簽約片區,與廣大村民建立“一對一”的服務關系,公布聯系咨詢電話、提供24小時咨詢指導和上門服務,引導居民有健康問題先找責任醫生,再由責任醫生負責診治或轉診。鄉鎮衛生院對服務團隊實行“聯村、聯責、聯報酬”三聯考核激勵機制,與服務數量、質量掛鉤,多勞多得,優質優酬。
目前,全市10縣區組建責任醫師團隊560個,開展簽約的醫護人員1200名、鄉村醫生2560人,簽約對象86.8萬人。

模式二:推行醫養護一體化簽約服務,城區居民有了自己的簽約醫生。針對城區居民無序就醫、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就醫不方便等問題,安康市積極優化城區醫療衛生資源,在8個社區試點“醫養護一體化”簽約服務,鼓勵三級醫院、二級醫院醫師下到社區,與社區醫生一起開展簽約服務。2016年9月,依據市政府印發的《安康市醫養護一體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施方案》,確定“簽約服務費按每人每年60元標準,其中,簽約居民承擔10%,市財政承擔40%,區財政承擔50%”,從機制上激發簽約醫生服務積極性。
現以漢濱區第一醫院為首的二級醫院抽調主治(主管)以上醫師(護師),與社區醫生組成家庭醫生團隊,圍繞65歲以上老人、孕產婦、0-6歲兒童、慢性病患者、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和計劃生育特殊家庭6類重點人群,開展健康體檢、就診預約、雙向轉診、健康教育、義診咨詢等醫療衛生服務;并運用微信等掌上傳媒,建立了家庭醫生微信群、QQ群,定期上門隨訪,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服務關系,引導群眾科學管理健康、合理有序就醫,深受廣大城市居民和服務對象的歡迎。
據統計,家庭醫生服務團隊接受各類咨詢達12000人次,主動上門服務3200人次,已簽約居民家庭 16000余戶,簽約人數達22890 人,占服務重點人群的40%。

模式三:推廣寧陜縣“3+2+1”一體化醫療服務,引導城市優質醫療資源到基層。如何讓老百姓少花錢、就近方便看病?2014年12月,寧陜縣在西電集團醫院的對口支援下,啟動了“3+2+1”一體化醫療服務,于2015年3月正式簽定協議,共同協定在“三級醫院+二級醫院+一級鄉鎮衛生院”的框架下,由三級醫院對二級醫院提供技術、設備、人才和專科建設等各方面支持,將教育培訓、雙向轉診、遠程會診等延伸到衛生院,突破醫保報銷、醫療糾紛認定、財務結算等障礙,實現診療服務、信息共享、出入院結算、規范管理“四個一體化”。患者在“3+2+1”鏈條內不同等級醫院之間轉診治療,只需辦理一次出入院手續,由最后出院的醫院負責與患者和其他醫院進行費用結算,使老百姓看病少跑冤枉路,結算報銷更快捷。
實行“3+2+1”一體化醫療后,全縣平均每年為群眾節省就醫支出、節省農合資金均達數百萬元。僅去年,寧陜縣內合療患者住院率達85.73%,比2014年增長11.6%,減少患者就醫支出達450余萬元,節約合療資金支出452萬元。
在“3+2+1”模式中,“3”級對“2”級醫院強力支持,對薄弱科室派業務骨干技術托管,對危重病人直接綠色急救通道上轉,對三級醫院治療后需要康復的病人轉回二級醫院,對醫學影像檢查進行遠程傳導,并在一、二、三級醫療機構間實現遠程會診、結果互認。
2年來,先后有50余名西電醫院大夫到寧陜縣醫院普外、婦、兒等14個學科坐診帶教,幫助新建了核磁共振室、血液透析室、眼科、兒科等科室,指導開展腹腔鏡膽囊摘除等10余項新技術,讓當地老百姓一些原來要到三級醫院才能進行的檢查和確診的病情,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完成,一些原來要輾轉到城市才能開展的手術,現在不出縣就能解決。“3+2+1”模式帶來了顯著變化,縣內首診的患者比例逐年提高,2016年,寧陜縣醫院門急診11.7萬余人次、出院7089人,較2014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24%、27.1 %。鎮衛生院住院病人平均增長16.8%,部分鎮衛生院增長達40%以上。

模式四:與鄰市組建跨省“秦楚醫聯體”,用大聯合大協作換取縣級醫療服務的大提升。處于秦頭楚尾的白河縣,多年來一直醫療基礎薄弱,業務單薄,面對窘境,白河縣利用區位優勢,突破行政隸屬,與鄰近的十堰市人民醫院組建了首個跨省醫療聯合體,命名為“秦楚醫療聯合體”。
醫聯體由兩地雙方行政管理層組成的“管委會”管理。醫聯體內,白河縣中醫醫院保持機構性質、法人資格、職工身份不變,將醫院的經營管理和行政、人事調配權交由“管委會”管理,在全市率先實行院長聘任制和目標責任制,率先取消了縣級公立醫院行政級別。醫聯體內,十堰市人民醫院長期派駐技術骨干在白河縣中醫醫院開展各項診療業務,年派駐100人次以上。同時開通遠程診斷平臺和綠色轉診通道,多項檢查結果實現兩個醫院共享,危重及特殊患者到上級醫院直接住院、直接檢查、優先診治,省去掛號、排隊等個中間環節,方便了群眾就醫。
“秦楚醫聯體”的組建,使白河縣中醫醫院從一個僅有10余名人員、10張床位的“小診所”,擴大到實際開放床位115張、醫務人員110人、臨床醫技科室20余個,年門診60000余人次、出院5000余人次的“大醫院”,并在短短兩年內通過了“二級甲等”中醫醫院評審驗收,滿足了群眾就醫需求,贏得了社會聲譽。自醫聯體成立以來,每年減少群眾因在外地就醫額外增加的交通住宿、起付線報銷等醫保政策性成本3000余萬元,人均節省4000余元。醫聯體吸引了城市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提升了縣內醫療救治能力,患者在縣內以二級醫院的收費享受三級醫院的技術和服務,切實增強了獲得感。

模式五:推廣漢陰縣鎮村一體化管理,從體制上激發基層村醫的服務熱情。對于鄉村醫生待遇較低、缺乏養老保障、隊伍不夠穩定、技術水平不高的問題,漢陰縣主動改革創新,探索出了“五三二”鎮村一體化管理模式。
通過這一模式,把村醫作為鎮衛生院職工來管理,實行“五統一、三制度、兩獨立”(統一行政、人事、業務、藥械、財務管理,實行待遇發放制、績效考核制、養老保險制,獨立財務核算、獨立法人地位),對村醫按月發放基本工資和績效考核工資,把原來用于村衛生室的補助和對村級40%以上的公共衛生資金整合優化,改變分配辦法,由鎮衛生院統一考核按月發放;對競聘上崗的鄉村醫生,由鎮衛生院統一辦理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縣財政對參加養老保險的鄉村醫生每人每年補助2000元,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適時提高,解決了村醫退出后的養老問題,讓其沒有后顧之憂,村醫的工作積極性大大提高,各項工作安排順暢,落實有力,實現了村衛生室“有壓力、有保障、有責任、有干勁”的良好發展態勢。
“五三二”模式在提高公共衛生服務精細化程度的同時,使村醫的醫療服務更加規范,服務質量有力提升。截至2016年12月底,全縣通過競聘上崗聘用村醫155人,因超齡、服務能力不強、群眾評價不滿意等退出村醫隊伍32人,兌現村醫養老保險補助資金31萬元,鎮、村共計投入300余萬元對全縣所有村衛生室進行了規范化建設。目前,安康市全力推行這一做法,預計2017年底全市都普遍實施鎮村一體化管理,村醫待遇得到充分保障,為老百姓帶來改革紅利。

模式六:推行遠程醫療的“安康模式”,讓山區群眾看疑難疾病不再出遠門。如何使偏遠地區患者看大病、看疑難病,不再跑省內外大醫院,讓優質醫療資源一沉到底?從2015年起,安康市在推動醫聯體建設的過程中,在支援西部博士服務團成員馬國林的幫助下,建立了“政府主導、醫院實施、第三方服務”的多模態、全方位、一體化的安康市心醫國際遠程醫學平臺,為醫聯體內18家二級以上醫院投放遠程診療設備,并負責后期運營。
經過一年多的積極努力,現已在全市搭建形成了以安康市中醫院為中心,上接西安、北京、上海、廣東等大型醫院,下聯18家縣級醫院、50家鄉鎮衛生院的“多點對多點”的“安康市心醫遠程診療”網絡,讓山區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大城市的優質醫療服務。
記者獲悉,截止今年1月底,安康市心醫遠程診療平臺整體運行情況良好,北京、上海、廣州80余位專家通過臨床會診、影像會診、心電會診等方式開展了遠程醫療服務,共完成1916例(交互式會診502例,非交互式會診1414例),其中為鄉鎮衛生院會診1426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