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陜南綠色循環發展座談會以來,我市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聚焦“五個扎實”,矢志追趕超越,堅持園區承載,產業支撐,改革創新,攻堅破難,在宏觀環境復雜、經濟持續下行情況下,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埋頭苦干,砥礪前行,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良好態勢,實現了“十三五”穩健開局。
經濟實力實現躍升 循環產業提質增效
近年來,全市經濟發展呈現速度加快、結構優化、效益提升的良好態勢。2016年,全市生產總值852億元,增長11.3%,高于全省3.7個百分點;規模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360億元,增長16%,高于全省 9.1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26億元,增長24.2%,高于全省15.6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0億元、增長12.1%,高于全省6.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25962元、8590元,分別增長8.2%、8.6%。經濟社會發展繼續保持全省第一方陣(生產總值、第二產業增加值、規上工業增加值、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和非公有制經濟占六項指標居全省第一),追趕超越邁出堅實步伐。
突出生態優勢和富硒特色,圍繞構建綠色循環產業體系,抓工業補“短板”,轉方式調結構,強化園區承載、科技支撐和重點幫扶,支持和引導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力促新業態、新模式、新經濟加速成長。新型工業化加速發展,2016年規模工業企業達560戶,總產值突破千億元,增加值增長16%,居全省第一。以飲用水、富硒茶、魔芋、糧油等為重點的富硒食品產業增長25.2%。以綠色、循環、低碳為標志的生態友好型產業占GDP比重65%。生態旅游帶動文化、體育、健康養老、醫療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創建4A級景區8個、3A級景區10個。分享經濟、信息經濟等新業態、新經濟快速興起。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20.5:39.6:39.9調整為11.8:54.8:33.4。
園區承載能力增強 創新驅動激發活力
以“三區兩園”和“飛地園區”為依托,狠抓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園區功能,加強人才、資金、項目聚集,提升承載能力與發展活力。近三年,爭取陜南循環發展園區基礎設施專項資金1.68億元,撬動園區投入近50億元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2016年,我市19個省級縣域工業集中區新建標準化廠房22.8萬平方米,累計入駐企業1407戶,吸納就業7.4萬人,實現工業總產值797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71.3%。旬陽、漢陰、平利工業集中區工業產值突破百億元大關,安康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旬陽生態工業集中區升級為陜南首個縣域省級高新區。5個“飛地經濟”園區建設完成投資3億元,落地開工建設項目20個,建成標準化廠房4.8萬平方米,投產企業4家。培育現代農業園區429個,年產值85億元,解決農民就業近10萬人。
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全市公路通車里程2.3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577公里, 交通“短板”正在轉化為助推發展的區位優勢。漢江綜合整治、中小河流和病險庫塘治理等項目加快推進,東壩防洪工程建成投用,長期危害安康的“水患”正在變為“水利”。圍繞打造“秦巴明珠”,加快中心城市、縣城和縣域副中心鎮、文化旅游名鎮、新型社區加快建設,恒口鎮級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驗區掛牌運行,中心城市和城鎮建成區分別達39.5、91.9平方公里,城鎮化率45.6%。成功創建為國家衛生城市,省級園林縣城、衛生縣城全覆蓋,創建2個國家生態示范區和6個省級生態縣,綠色循環發展基礎保障能力明顯提升。
創新驅動能力增強。創新驅動戰略和“雙創”行動計劃順利實施,科技創新引導基金和產業發展基金助推創新發展。至2016年底建成秦巴眾創空間等7個國家級“雙創”平臺和富硒產品研發中心等6個重點研發機構,培育高新技術、民營科技企業140家。開放發展“十大行動”成效明顯,舉辦經貿、外事、文體等活動近百場次,在天津、武漢、沈陽、成都等地組織推介招商活動20多場次,駐外使節來安考察、駐華使節文化(安康)行活動產生良好影響,中日地方交流研討會首次在非省會城市舉辦,首屆中國創新挑戰賽(安康賽區)、國際富硒魔芋貿洽會、第十六屆漢江龍舟節等活動取得圓滿成功。2016年招商引資項目276個,到位資金458.6億元。深化財稅金融改革創新,安康被確定為國家四個政策性金融扶貧實驗示范區之一和省級金融精準扶貧示范區、綠色金融示范市,平利縣“兩權”抵押貸款試點獲得全國人大法律授權;高新金融服務聚集區啟動建設,13戶企業在股權交易市場掛牌,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增長13.5%和14.6%。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新增注冊企業4878戶,增長40%。
縣域經濟支撐有力 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各縣區依托礦產資源、茶藥蔬果、畜禽水產等特色優勢資源,發揮陜南綠色循環發展專項資金的杠桿作用,富硒食品、生態旅游、新型材料、裝備制造等產業不斷壯大,2014年以來省上累計支持我市重大產業和一縣一產項目196個,總投資144億元,先后有高新釩氮合金、漢濱皓翔建材、漢陰中昌管業、旬陽寶通環衛一體化、石泉后柳水鄉、旬陽巴山雪飲用水、紫陽盤龍茶廠、和平茶廠等130個項目建成,實現產值60億元,輻射帶動1.8萬人就業,一縣一業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持。2016年全市縣域生產總值達到600億元,增長12.6%,占全市70%。2015年度陜南共7個縣獲得“陜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爭先進位獎”,我市就有寧陜、嵐皋、旬陽和鎮坪4縣獲獎,9個縣綜合排名位次整體前移。紫陽、平利躋身國家電子商務示范縣,石泉、嵐皋、寧陜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瀛湖生態旅游區列入國家服務業標準化試點。以省上《“十三五”陜南綠色循環發展規劃》為統攬,各縣區完成了《“十三五”一產業規劃》編制,成為未來五年綠色循環發展的行動綱領,布局重大項目的重要依據。
群眾生活明顯提高。堅持每年將財政增收的80%以上用于民生保障,讓群眾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共享發展改革成果。2016年,完成民生支出206.3億元,212個貧困村13.67萬貧困人口脫貧目標全部實現。新增城鎮就業2萬人,勞動力轉移就業64萬人。完成教育投資6.5億元,學前三年教育普及率96.3%,高中階段入學率96.5%,高考二本以上上線率全省第二。建成市人民醫院門診綜合樓和市精神病專科醫院,選派2181名教育、醫務工作者到國內外培訓深造。安康博物館獲第十三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獎,安康第二博物館、漢江龍舟文化園等建成投用。建成鎮、村(社區)體育惠民工程450個,全民健身及場地建設走在全省前列,成功承辦陜西省首屆全民健身大會。推進市級老年公寓和15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100個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獨家庭扶助關懷和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
生態建設成效顯著。深入推進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堅持山水林田湖一體化治理,造林綠化68萬畝,退耕還林18萬畝,治理水土流失84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65%。漢江水質保護十大專項行動和“治污防霾·保衛藍天”成效顯著,建成南水北調環境應急處置中心、陜南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和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10縣區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新建和改造垃圾污水處理設施47個。“氣化安康”穩步推進,建成加氣站8座,新增用戶3.2萬戶。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建成94個重點減排項目、18個污染治理和節能技改項目。漢江水質穩定保持國家Ⅱ類標準,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居全省第一,空氣優良天數達301天;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醫養結合試點市和省級生態健康養老示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