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沙江濤)為實現中心城市全年優良天數不少于293天,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年均值不高于70微克/立方米,細顆粒物(PM2.5)濃度年均值不高于47微克/立方米的目標,我市圍繞“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等措施,制定出臺了《安康市“鐵腕治霾.保衛藍天”2017年工作方案及10個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1+10”方案)。
《“1+10”方案》對我市2017年治污降霾工作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夯實了各級各部門的工作職責,明確了深化燃煤污染治理、強化機動車污染治理、從嚴控制揚塵污染、強化工業企業大氣污染防治、夯實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實施森林綠化工程、提升重污染天氣應對水平等方面的重點工作任務和要求,提出了落實276個重點治理和監管項目。
為解決我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我市結合實際,有針對性的制定出臺了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磚廠“冒黑煙”專項整治、露天燒烤和道路揚塵整治和中心城市煙花爆竹燃放專項整治行動方案。據了解,2017年1季度,安康城市環境空氣優良天數70天,較上年同比增加22天,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86微克/立方米,較上年同比下降23.9%,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61微克/立方米,較上年同比下降23.8%,大氣環境質量保持全省領先。
知識補充:
安康市“鐵腕治霾·保衛藍天”2017年工作方案
為推動我市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助力追趕超越,制訂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
深入推進“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等措施,依法依規治污,科學精準降霾,確保《陜西省“治污降霾·保衛藍天”五年行動計劃(2013-2017年)》和《陜西省“鐵腕治霾·保衛藍天”2017年工作方案》各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實現中心城市全年優良天數不少于293天,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年均值不高于70微克/立方米,細顆粒物(PM2.5)濃度年均值不高于47微克/立方米(各縣區指標任務詳見附件1)。
二、重點任務
(一)深化燃煤污染治理
1.加快產業和能源結構調整。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要求,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加大工業類項目退城入園力度,加快化工、水泥等重點污染企業環保搬遷、改造。嚴控 “兩高”行業產能,嚴禁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落戶,加快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在建項目清理。按照增氣、電代、治源的總體思路,實行總量、強度雙控,堅持源頭把關、總量控制、結構優化和工程治理多措并舉,全市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210萬噸標煤以內,全年減少煤炭消費20萬噸。(市發改委、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負責。單位分工中列第一名為牽頭單位,以下同)
2.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嚴格按照《部分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指導目錄》(2010 年本)和《產業結構調整目錄(2011 年本)(修正)》要求,在完成省上下達的落后產能淘汰任務的同時,完成全市頁巖磚廠的摸底調查,對達不到規模要求的實行關閉淘汰。由市國土局制定《磚廠“冒黑煙”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以關閉、拆窯、廠區平整修復為標準, 2017年6月30日前全面完成全市27家粘土磚廠和5家頁巖磚廠淘汰取締任務,建立健全淘汰關閉資料臺賬(詳見附件2)。(市工信局、市國土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負責)
3.持續開展燃煤鍋爐拆改。冬防(2017年11月15日)前中心城市及縣城建成區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必須全部“清零”到位,城市建成區禁止新建20 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全年完成59臺燃煤鍋爐的拆改任務(詳見附件3),對拆除的鍋爐進行登記注銷,動態更新管理臺賬,禁止已淘汰鍋爐重新進入市場。(市環保局、市質監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負責)
4.加快城鄉散煤污染治理。完成全市散煤消費摸底調查,制定實施散煤消減計劃,通過以電代煤(薪)、以氣代煤(薪)及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替代,解決城市老舊社區、城中村、集貿市場和城鄉結合部、農村地區民用散煤燃燒等污染問題。(市發改委、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負責)
5.加強煤炭銷售管控。制定嚴格的民用煤產品質量地方標準,對硫分、灰分和揮發分等指標進行限制,完成全市煤炭經營場所摸底調查,建立臺賬,開展煤質檢驗工作,對煤質不達標的堅決予以取締。(市質監局、市工商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負責)
6.加快清潔能源推廣使用。加大“氣化安康”推進力度,就近落實鄉鎮氣化氣源,開展“氣化鄉村”試點工作。中心城市新建市政中壓管網20公里以上,新增居民用戶3萬戶以上,發展工商用氣大戶200戶以上,年底前,力促中心城市氣化率達到90%,縣級提高到60%,重點鎮氣化率平均達到40%以上。(市住建局、市發改委、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恒口示范區管委會負責)
(二)強化機動車污染治理
7.大力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完成省上下達的黃標車及老舊車淘汰任務,積極探索建立機動車污染防治長效機制。(市公安局、市環保局、市財政局負責)
8.嚴格落實禁行限行措施。擴大“黃標車”、“無標車”限行和禁行范圍,限行區域由中心城區擴大到各縣城,加大現場執法檢查力度,對違反禁限行規定的車輛予以處罰。積極開展機動車流動路檢工作,將“黃標車”、“無標車”禁行納入交通違章電子監控系統,禁止“無標車”上路行駛。分布推進國Ⅱ及以下汽油車和國Ⅲ及以下柴油車淘汰工作,加大低速及載貨柴油車污染治理力度,加快現有低速汽車更新換代,2017年10月底前城市禁限行區域內,除公安交管部門發放通行證的車輛外,低速汽車和載貨柴油汽車不得駛入。(市公安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恒口示范區管委會負責)
9.提高淘汰車輛拆解率。加強對回收拆解企業的監管,規范淘汰黃標車的回收和拆解工作,嚴禁淘汰車輛回流市場。(市商務局負責)
10.規范機動車環保檢驗行業管理。加強全市機動車環保檢驗機構在檢驗設備計量檢定、標準執行及檢測檢驗行為等方面的監管力度,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完善管理臺賬,加強現場監督檢查,確保機動車尾氣檢測數據真實準確。(市質監局負責)
11.提高機動車環保管理水平。進一步加強在用機動車環保定期檢驗工作,建成市級機動車排污監控平臺,實現監測數據實時傳輸,年底前完成國省市三級聯網。(市環保局負責)
12.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制定《安康市新能源汽車推廣實施方案》,在城市公交、出租以及環衛、物流等領域加快推廣和普及新能源汽車。(市發改委、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恒口示范區管委會負責)
13.大力發展綠色交通。強化公交優先戰略,進一步優化公交線路,建成江南公交總站和高新區長途汽車站,新投放公交車100輛,加密公交班次,積極發展觀光公交,推動公交向小區和背街小巷延伸,提高覆蓋面和準點率。積極開展黑車、非法營運車輛整治,建立健全出租車管理長效機制。加快公交車、出租車清潔能源改造。(市交通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負責)
14.加快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建設。加強城市非機動車道和步行道建設,在商業聚集區、學校、住宅小區等人口密度較大區域合理規劃設置公共自行車租賃站點,完善自行車交通網絡,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倡導綠色低碳出行。全年投放公共自行車1000輛。(市住建局負責)
15.嚴格規范成品油市場秩序。加大對成品油銷售企業以及儲油庫和加油站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不合格油品銷售,非法移動加油車售油、撬裝加油站建設等行為,確保全市國Ⅴ燃油供應充足,市場規范有序。(市商務局負責)
(三)從嚴控制揚塵污染
16.加強施工揚塵監管。制定全市建筑工地揚塵控制方案和重污染天氣城市揚塵污染應急方案,嚴格執行《建筑施工揚塵治理措施16條》。加大巡查督查力度,對落實建設項目“灑水、覆蓋、硬化、沖洗、綠化、圍擋”六個100%措施不力的企業,在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平臺進行曝光,記入企業不良信用記錄。禁止城市建成區建筑工地現場攪拌混凝土,積極推廣預拌砂漿。(市規劃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恒口示范區管委會負責)
17.嚴格控制道路揚塵。持續開展公共衛生提升、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每年新增新型吸塵式道路保潔車輛比例不低于新增保潔車輛的50%。持續增加城市干道灑水保潔頻次,擴大機掃范圍至背街小巷,確保中心城市主干道機掃率達到100%,縣城道路機掃率達到70%以上。(市城管局、住建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負責)
18.開展工業堆場揚塵專項治理。各類煤堆、灰場、渣場和其他產生揚塵(粉塵)的散流體堆放場要按《防治城市揚塵污染技術規范》(HJ/T393-2007)要求,采用倉儲、罐儲、封閉或半封閉堆場等形式,并配備噴淋、覆蓋、圍擋等防風抑塵設施,避免作業起塵和風蝕起塵(詳見附件4)。(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恒口示范區管委會、瀛湖生態旅游區管委會負責)
(四)強化工業企業大氣污染防治
19.加強工業煙粉塵治理。嚴格執行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重點推進有色、化工、水泥等行業企業實施技術升級改造和污染治理,繼續加大江華集團公司等16家重點涉氣企業監管力度(詳見附件5),每月至少現場檢查一次,保證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督促全市79家頁巖磚廠安裝污染防治設施、煙氣在線監測設施、視頻監控設備,持有排污許可證,實現穩定達標排放。監測設施實現第三方運維,并與市縣監控平臺聯網,對排放不達標的一律關停(詳見附件6)。(市環保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恒口示范區管委會、瀛湖生態旅游區管委會負責)
20.加快“散亂污”違法企業清理整頓。強化對中小企業的監管,制定《“散亂污”企業清理取締專項行動方案》,以中心城區為重點,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許可、誰負責”及屬地管理原則,2017年10月30日前完成環保不達標、無證無照、違規經營、安全隱患嚴重的從事一般制造和低端服務業企業等“散亂污”違法企業的清理取締任務。(市工信局、市工商局、市商務局、市食藥監局、市環保局、市安監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恒口示范區管委會、瀛湖生態旅游區管委會負責)
21.提高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水平。制定清潔生產年度實施方案,將清潔生產實施情況納入對企業節能減排和企業環境行為評價范圍。在水泥、化工、有色金屬冶煉等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推行清潔生產審核,強化清潔生產監管,大力開展工業企業清潔生產示范,加快清潔生產先進技術和裝備的推廣應用。(市工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負責)
(五)夯實面源污染治理
22.加快禁限煤區建設。結合實際,進一步擴大禁煤區和限煤區范圍,禁煤區內禁止銷售、使用燃煤。于2017年10月底前將新劃定的禁限煤區范圍報市環保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恒口示范區管委會、瀛湖生態旅游區管委會負責)
23.開展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整治。全面開展有機化工、表面涂裝、包裝印刷、家具制造等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工作,完成69家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任務(詳見附件7)。(市環保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恒口示范區管委會負責)
24.加強餐飲油煙污染治理。全市餐飲服務經營場所須設置油煙凈化裝置,并保證其正常運行,實現達標排放。2017年5月1日前,全市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市內大中型企業及學校食堂率先完成餐飲油煙整治;6月1日前,各縣區人民政府組織對轄區內餐飲服務經營場所餐飲油煙治理情況進行拉網式集中檢查,督導其安裝油煙凈化設施。由市城管局組織開展中心城區露天燒烤攤點集中整治,依法責令露天燒烤入室入店經營,并安裝油煙凈化設施。(市食藥監局、市環保局、市城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恒口示范區管委會、瀛湖生態旅游區管委會負責)
25.嚴查秸稈焚燒。認真組織開展夏秋兩季秸稈禁燒工作,加強重點時段的監督檢查,嚴控農作物秸稈露天焚燒,確保全市火點數量持續下降,禁燒率達到100%。大力推廣秸稈綜合利用,開展秸稈全量利用試點示范,建設一批秸稈沼氣工程,確保全市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率達到50%以上,重點區域達到97%以上。(市農業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恒口示范區管委會、瀛湖生態旅游區管委會負責)
26.嚴控煙花爆竹燃放。加大違法煙花爆竹銷售網點查處力度,加強煙花爆竹禁限放管理,開展中心城區煙花爆竹燃放專項整治行動,特別是嚴控春節等重點時段煙花爆竹燃放行為,減少空氣污染物排放量。(市公安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恒口示范區管委會、瀛湖生態旅游區管委會負責)
27.深化油氣回收治理。進一步加強行業監管,確保油氣回收設施規范運行。完成中心城區、各縣規劃區加油站及關廟、五里2座儲油庫的油氣三次回收改造,進一步提高油氣回收效率。(市環保局、市商務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恒口示范區管委會負責)
28.加強建筑節能工作。嚴格執行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推行綠色建筑標準和節能評估審查制度,不符合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工程不得核發建筑施工許可證。確保市縣兩級設計階段節能強制性標準率達到100%,施工階段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率達到98%。(市住建局、市規劃局負責)
(六)深入實施森林綠化工程
29.不斷提高城市綠化率。充分利用城市閑置土地,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有效利用城市空間,推進立體綠化。確保中心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6.8%以上,新建居住區綠地率不低于30%,各縣城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市住建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負責)
30.打造綠色交通走廊。加快推進交通道路林網建設,加強公路沿線綠化,減少道路揚塵污染。(市交通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恒口示范區管委會、瀛湖生態旅游示范區管委會負責)
31.持續加大植樹造林工作力度。繼續圍繞國家“森林城市”創建,不斷擴大森林資源數量,加大毀林等違法行為查處力度,建立全民植樹造林常態化機制。完成造林綠化50萬畝,重點區域綠化5萬畝,確保全市森林覆蓋率繼續保持在65%以上。(市林業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恒口示范區管委會、瀛湖生態旅游示范區管委會負責)
32.加強礦山生態修復與治理。大力發展綠色礦業,積極推進礦山企業轉型升級,嚴厲打擊秦嶺南麓和巴山北麓非法開山采石、采礦等粉塵污染行為,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市國土局、市環保局、市林業局、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
三、提升重污染天氣應對水平
33.加強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能力建設。提升預測預報能力,加快培養專業人員,及時開展會商研判,不斷提高預報預警準確度。各縣區政府要加強人工增雨,適時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市環保局、市氣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負責)
34.加強應急管理。在省重污染天氣應急指揮部的指導下,按照設置科學、操作便捷、聯防聯動、及時高效為原則,完成《安康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修訂工作,并報省政府備案。(市環保局、重污染天氣應急指揮部各成員單位負責)
四、保障措施
35.強化組織領導,夯實工作任務。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屬地監管與分級監管相結合,行業監管和綜合監管相結合”及“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的原則,嚴格落實“行政首長負責制”。各縣區要按照本工作方案要求,認真制定轄區實施方案,量化工作任務,落實責任分工,完善保障措施,明確時間節點,于2017年4月底前報市政府并抄送市環保局。各有關部門要對牽頭和負責的工作制定實施細則,加強督辦,確保年度各項任務圓滿完成。(各縣區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負責)
36.全面落實網格化環境監管。按照《安康市環境質量網格化監管工作實施方案》要求,以“屬地管理、全面覆蓋、分級負責、責任到人、圍繞重點、動態管理”為原則,發揮好現有的2206名網格員的作用,切實做到“網格全覆蓋、監管無盲區、執法零容忍”。建立健全網格化環境監管管理制度和考核辦法,真正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大氣監管網絡。(市環保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負責)
37.建立工作動態報告制度。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制定工作計劃,逐月確定重點工作任務,加強督辦,每月5日前向市鐵腕治霾領導小組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環保局(聯系人:沙江濤,電話:3291209)報告上月重點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和當月的重點任務計劃。鐵腕治霾領導小組辦公室每季度對各縣區、各有關部門任務完成情況進行通報。(各縣區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負責)
38.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堅持最嚴格的標準,落實最嚴格的措施,實行最嚴格的監管,執行最嚴格的問責,采取按日計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移交司法等措施,從嚴查處突出環境問題和典型案件。在冬防期間對重點排污企業實行駐廠監察,監督環保治理設施運行和排放情況。不斷強化刑事責任追究,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形成防范和打擊環境違法犯罪活動的工作合力。(市環保局、市公安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負責)
39.完善聯防聯控機制。按照“責任共擔、信息共享、聯防聯治、群策群力”的原則,制定《安康市月河川道鐵腕治霾聯防聯控專項行動方案》,健全完善跨行政區域的聯合防治協調機制,打破現有的行政區域限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和統一防治措施。(市環保局、各相關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恒口示范區管委會、瀛湖生態旅游示范區管委會負責)
40.加強環境監測體系建設。認真落實省控空氣自動監測站第三方運維管理,完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加強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監測數據研究分析,科學評價空氣質量狀況,及時發布環境質量狀況,公開企業排污信息,主動接受公眾監督。(市環保局、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負責)
41.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根據市級財政預算規模,按照“輕重緩急,突出重點”的原則,進一步增加大氣污染防治財政資金投入,調整財政支持方向,重點支持粘土磚廠淘汰取締、散煤污染管控、黃標車淘汰、揮發性有機物治理、農村氣化等工作。(市財政局負責)
42.加大環境宣傳力度。積極開展“綠色學校”創建活動,增強學生的環保自覺性和主動性。充分利用主流新聞媒體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不斷提高社會各界的環境共識,加快培育具有安康特色的環境文化,努力形成人人參與,齊抓共管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格局。(市委宣傳部、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負責)
43.嚴格考核問責。嚴格執行《安康市環境空氣質量考核辦法(試行)》,完善大氣污染防治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把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落實情況納入追趕超越點評考核內容,實施月調度、季點評、年考核。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落實情況按時上報市鐵腕治霾領導小組辦公室,對責任不落實、措施不到位、未按期完成工作任務的單位和責任人,將按照《陜西省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及有關規定予以責任追究。(市環保局、市考核辦、市監察局負責)
具體情況可點擊此鏈接:安康市“鐵腕治霾·保衛藍天”2017年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