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亚洲另类春色,久久中文字幕网站,日韩影视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成人免费国产片桃视频,国外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  聯系電話:0915-3356512
  •  投稿郵箱:news@akxw.cn
 > 新聞 > 安康 > 部門
石泉蠶桑 穿越千年今更新
2017-07-02  來源:人民日報

 一個產業帶動幾萬農民,綜合收入達3.5億元——FuJ安康新聞網
石泉蠶桑 穿越千年今更新FuJ安康新聞網

(人民日報 記者 龔仕建)FuJ安康新聞網

 FuJ安康新聞網

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見證了2000多年前先輩開辟絲綢之路的歷史。“鎏金銅蠶”出土地陜南石泉縣,被譽為金蠶之鄉、絲路之源,如今,這里古老的蠶桑業發生了巨變。FuJ安康新聞網

走進石泉縣池河鎮明星村,一望無際的密植桑園層層疊疊,郁郁蔥蔥,柔嫩的桑葉、晶瑩的露珠在朝陽的映照下熠熠生輝,早起的采桑女沐浴著晨霧,正為“蠶寶寶”準備豐盛的“早餐”,新技術、新理念、新產業,石泉人讓穿越千年的蠶桑業煥發生機,成為保護生態的“綠銀行”,成為脫貧致富的“金飯碗”。FuJ安康新聞網

政策給力,傳統蠶桑業向現代產業轉變FuJ安康新聞網

“山坡種桑,家里養蠶,不僅環境美了,口袋也鼓了。”饒峰鎮新華村村民李祖軍,是遠近聞名的養蠶大戶,十幾年來,從最初十幾畝山坡地,到40多畝沙灘地,養蠶規模越來越大,去年養蠶7批,收入14萬多元。看到漫山的桑樹,李祖軍心里特別有成就感。FuJ安康新聞網

蠶桑產業并非一帆風順。石泉縣蠶桑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韓燕明坦言,過去曾經動員家家戶戶栽桑養蠶,遇到繭絲綢市場疲軟,農民紛紛挖桑樹、毀桑園,桑樹面積一度萎縮。產業如何突圍?石泉縣探索“四個轉變”:傳統蠶桑業向現代產業轉變、整縣推進向分區指導轉變、千家萬戶養蠶向強村大戶轉變、規模發展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FuJ安康新聞網

轉變傳統方式并不容易,縣里舍得集中力量全面抓、舍得用好田好地建高標準桑園、舍得對大戶獎補扶持。“政策給力,技術到位,補貼都花在刀刃上,我家的密植桑園產量高了兩成多。”李祖軍說。FuJ安康新聞網

通過持續努力,全縣桑園面積發展到7萬畝,其中優質桑園達5萬畝。傳統的蠶桑養殖業發展成農工貿一條龍的產業體系,石泉成為西北蠶桑產業第一大縣。FuJ安康新聞網

產業興了,生態綠了。“石泉地處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核心區,興桑增綠成了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重要載體。”縣農林科技局局長蔡方毅介紹,“十二五”期間全縣治理水土流失199平方公里,綠化造林23.8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8.8%,被評為全國綠化先進縣和省級生態縣,漢江出境水質始終保持在Ⅱ類標準,確保了一江清水送北京。FuJ安康新聞網

“實施興桑養蠶生態產業,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具體行動。”安康市委常委、石泉縣委書記李啟全說,多栽一棵桑,多添一片綠,多養一張蠶,不破壞一寸綠地,不污染一片水源,堅守青山綠水,成為全縣干部群眾的共識。FuJ安康新聞網

新技術讓養蠶短平快,新模式黏住貧困戶FuJ安康新聞網

“男采桑,女養蠶,四十五天見現錢。”池河鎮大陽村55歲的貧困戶丁發全想不到,新技術改變了傳統養蠶模式,他說,現在“密植桑,簡養蠶,十七八天就見錢”。2013年,丁發全免費住進移民安置點,加入蠶桑專業合作社,通過學習新技術,他每年能養六七張蠶繭,不但脫了貧,更在知天命的年齡相了個老伴。他說,三張蠶,近9萬頭蠶寶,一次就要采摘200多斤桑葉,今年打算多養蠶、多掙錢,爭取換個大房子,住得更寬敞、更舒心。FuJ安康新聞網

池河流域中上游的中池鎮青泥澗村,全村223戶756人。去年全村養蠶802張,僅此一項就為全村增收130余萬元。今年借助“一帶一路”、國際絲價上揚等利好信息,村民養蠶熱情高漲,預計全年養蠶860張。村支部書記葉方海說,村里的46戶貧困戶,去年17戶通過養蠶脫貧。FuJ安康新聞網

“這里的蠶桑業基礎堅實、技術普及率高,這個產業有‘短、平、快’的特點,適應農戶一家一戶,我們努力把蠶桑產業打造成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石泉縣縣長周耀宜充滿自信地說。FuJ安康新聞網

為了讓更多貧困戶黏在產業鏈上,縣里通過政府扶持龍頭企業,龍頭企業聯系合作社,合作社抓大戶,大戶帶動貧困戶的辦法,建立起“公司+合作社+蠶農(貧困戶)”的一體化生產經營機制。企業與合作社、貧困戶簽訂訂單,實行保護價收購,給蠶農吃下定心丸;設立流動收購點,減少蠶繭收購中間環節,最大限度地保障蠶農利益,降低蠶農和企業的生產成本,有效抵御市場風險。建立縣、鎮、村三級技術服務保障體系,推廣小蠶共育、多批次養蠶、自動上蔟、機械消毒等簡易省力的科學養蠶技術。同時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優惠政策,整合各類資金實施產業獎補,有效激發了企業和農戶發展蠶桑產業的積極性。FuJ安康新聞網

如今,石泉打造出了從育苗植桑、養蠶繅絲到各類蠶桑副產品開發的完整產業鏈。在全縣農村,5萬戶家庭中有1萬多戶養蠶,3萬多人從事蠶桑生產。全縣養蠶量連續五年穩定在7萬張以上,去年蠶桑產業總產值達15.36億元,其中農民蠶桑產業綜合收入3.5億元。2014年以來,有2118戶貧困戶通過養蠶實現脫貧致富。FuJ安康新聞網

拓展產業空間,文旅融合旺人氣FuJ安康新聞網

“請大家看,這就是鎏金銅蠶模型……”在石泉縣蠶桑博物館內,來自外地的游客們認真聽著蠶桑歷史講解。今年“五一”小長假,石泉縣蠶桑文化園正式開放,眾多游客來這里探尋金蠶出土的故事、感受蠶桑文化的悠久歷史、體驗鄉村蠶桑旅游的魅力。FuJ安康新聞網

如何深入挖掘文化底蘊,把蠶桑文化與生態旅游相融合,走出一條蠶桑產業持續發展的道路?FuJ安康新聞網

石泉按照“文化引領、融合發展”的思路,借助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發展契機,著力打造“金蠶之鄉”文化品牌,加快推進蠶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步伐;精心打造的“石泉蠶桑文化園”,以養蠶坊、蠶桑文化室、繅絲織造坊、鎏金蠶絲綢館、蠶桑博物館等五大部分為主體,成為蠶桑產業的標志性人文景觀、縣域旅游的特色亮點。FuJ安康新聞網

借助池河鎮入選重點鎮建設機遇,著力打造“一園一村一街一廊”為主體的池河“金蠶”小鎮,建成了大陽現代蠶桑產業示范園、五愛蠶桑旅游村,定期舉辦“開蠶門”等文化旅游活動,大力弘揚蠶桑絲綢文化。依托旅游景區,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以發展蠶桑產業大戶、蠶家樂為載體,發展休閑體驗旅游基地。FuJ安康新聞網

人氣旺了,商機多了。漢陰溝村農民鄭生兵辦起了稻香農家樂,他說:“現在每年收入五六萬,還能帶動5戶貧困戶,他們產的蠶絲制品都能在這兒賣,外地游客很喜歡!”FuJ安康新聞網

不遺余力地提煉、打造蠶桑等旅游文化品牌,石泉縣正在把蠶桑文化資源等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縣文廣旅游局局長阮長凌介紹,去年全縣接待游客38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20億元。今年1至4月全縣累計接待游客151.6萬人次,預計全年接待游客將超過4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25億元以上。FuJ安康新聞網

(責編:張世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