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夏遠峰)為深入開展移民搬遷先業后搬工作,加大勞動密集型產業引進力度,大力興辦社區工廠,把搬遷群眾轉化為產業工人,實現有勞動能力的農村貧困勞動力和移民搬遷群眾穩定就業,確保移民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近日,安康市政府下發《關于培育和發展社區工廠的實施意見》。
《意見》指出,對各類企業和創業人員在移民搬遷安置社區或農村人口居住集中區居住農戶100戶以上、創辦的社區工廠在社區1平方公里之內、用工人數穩定在20人以上、每年能正常生產經營6個月以上的生產加工型工廠(分廠)或加工車間,可以認定為社區工廠。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規模、三年全覆蓋的思路穩步發展。到2020年底,全市培育發展社區工廠300家以上,吸納就業2萬人以上,累計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脫貧1萬人以上,實現年產值15億元以上,力爭每一個移民搬遷社區或農村人口集中區都有1家以上的社區工廠。在培育發展產業類型方面,要以承接產業轉移,做大電子加工項目;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做強紡織加工項目;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做好農產品加工項;挖掘民間傳統工藝,做精手工藝品項目為培育發展重點。通過降低準入門檻、加大資金扶持、強化技能培訓、加強融資服務、落實稅費減免等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促使社區工廠這一新經濟組織形式在全市各個移民搬遷安置小區迅速發展壯大。
《意見》強調,社區工廠每吸納一個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且簽訂不低于一年期限勞動合同的,給予1000元的一次性崗位補貼;社區工廠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人數不低于其員工總數1/3的,對其生產經營場地租賃費、水電費,按實際支出額50%的標準給予補貼。對認定為社區工廠、屬于首次創業的,給予3000元一次性創業補貼。被評為省、市、縣級就地就近就業示范基地或就業扶貧基地的,給予5萬元、3萬元、1萬元的獎勵。同時,不斷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凡參加集中技能培訓的每人按15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凡是開展新型學徒制技能培訓的,每人按10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
《意見》要求,各級各部門要把培育發展社區工廠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作為解決移民搬遷群眾就業增收、農村貧困勞動力脫貧致富的民心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脫貧攻堅大盤子,進行重點研究、重點部署、重點傾斜、同步推進。在規劃建設移民搬遷安置社區時,要預留社區工廠建設的場地,并積極引導群眾轉變就業觀念,組織動員群眾參加技能培訓,到社區工廠就業,靠勤勞實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