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艾蓓 通訊員 王鑫)近日,從全市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了解到,上半年我市五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其中農業指標占到兩項,農業總產值增加值增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位居全省第一。
據統計,上半年全市完成農業總產值71.4億元,同比增長4.9%,實現增加值40.42億元,同比增長5.0%,增速較一季度提高1個百分點,居全省第一;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7元,增長8.7%,增速居全省第一。
今年以來,全市農業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中省市決策部署,以產業脫貧統攬農業經濟發展工作,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追趕超越,以省、市“季度點評”為契機,精準發力抓落實,圓滿實現了“雙過半”目標。
產業精準扶貧
以產業扶貧為統領,聚焦茶葉、魔芋、生豬、核桃、生態漁業“五大”主導產業,立足產業扶貧開展千村千員大培訓,已舉辦市級培訓班4期,培訓460人,共開展貧困戶產業脫貧技術培訓188期,培訓貧困戶1.2萬余人。全力開展“聯縣駐村”工作,各級農業部門選派領導干部和駐村技術干部210人,開展產業扶貧技術幫扶工作。組織122個農業園區,67個龍頭企業,654個專業合作社,76個家庭農場進行對接幫扶,帶動貧困戶15945戶45696人,實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全覆蓋”。
著力結構調整
在糧油生產上,擴大馬鈴薯、雙低油菜等高產作物播種面積。預計夏糧增產0.42%。在畜牧生產上,組織30個養殖場開展標準化示范場創建,提升陽晨產業聯盟企業35戶,新建設標準化養殖場10個、家庭牧場25個,生態循環養豬示范點12個,新發展代養模式聯盟場42戶。在特色產業上,以魔芋為重點,大力推廣標準化種植,魔芋播種面積35.6萬畝,組織12家魔芋及農產品企業參加第四屆北京國際優質農產品展示交易會和第十八屆中國國際食品飲料展。
培育新型業態
經營主體培育方面,全市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企業124家、合作社1290個、家庭農場462家。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方面,加大10個生態休閑農莊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今年新增投資2600萬元;新培育發展生態休閑農莊11個,完成投資4370千余萬元。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方面,實施“千村千園(合作社)”產業扶貧工程,建扶貧園區62個,認定市級園區67個;實施追溯體系省級園區全覆蓋,完成了3個省級園區監測體系、36個追溯體系調試安裝。
推進綠色發展
積極開展國家、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市創建工程,加快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4個示范鎮、20個示范園區創建。上半年全市推廣配方施肥200余萬畝次,綠色防控60余萬畝,新增秸稈綜合利用新機械100臺套,鞏固提升秸稈綜合利用合作社5個。新建全程機械化示范區14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26.3%。“三品一標”農產品總數達187個,其中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124個;綠色食品2個,有機農產品51個。
實施創新驅動
制定下發《農業科技助推產業扶貧精準脫貧指導意見》,扎實開展“百支科技隊伍進百園”科技承包活動,圍繞生豬、魔芋等五大產業及特色產業共舉辦職業農民培訓42個班次,735人參加培訓,認定各級各類職業農民530人。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富硒茶》農業行業標準已通過農業部專家審定,待發布;《富硒豬肉》農業行業標準已完成試驗驗證、初稿編制,按照畜牧業標委會進度要求有序推進;《天然富硒產品有機硒檢測方法》獲得陜西省地方標準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