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尤治斌)巍巍巴山,山巒疊嶂。風景如畫的坪寶村猶如一顆明珠藏匿在鎮坪縣城關鎮八坪山腳下,全村197戶569人,貧困戶85戶239人。10年前,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800元。貧困,是坪寶村多年來難以走出的洼地。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坪寶村在市紀委監委、市縣扶貧局的幫扶下,在村兩委班子鍥而不舍的努力下,直面貧窮,敢于亮劍。
實現脫貧“摘帽”,步入小康社會——這是對全村人民的莊嚴承諾,這是行動的號令,這是對貧困的宣戰!
扶貧先扶智 讓貧困群眾想脫貧
家有萬金,不如一技在身。
幫扶部門和村兩委班子十分注重“技能扶貧”,本著“貧困群眾學,黨員干部幫”的原則,開展結對“點對點”的技能幫扶,讓貧困戶在技能幫扶中學到技能,發展產業;有針對性地組織貧困群眾開展了蔬菜、中藥材種植和生豬、土雞養殖等農民技術培訓2000人次,增強了他們脫貧致富的“造血”功能。并按照需求設置培訓類別,把勞動技能、思想道德、法律知識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在輿論引導、思想引路和典型引領上下功夫,讓貧困群眾富口袋更富腦袋,營造先富帶后富、大家齊致富的氛圍,實現轉移農村勞動力350人,創經濟收入近20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了8700余元,是10年前的10倍之多。
“軟硬”兼施 讓貧困群眾能脫貧
坪寶村著力加強困難群眾脫貧摘帽的軟實力和村基礎設施建設,“軟硬兼施”,為貧困群眾脫貧摘帽趟出更廣闊的路子。并把黨員示范引領、基地輻射帶動有機結合,不斷擴大示范戶、示范基地的輻射面和影響力。
2016年3月,坪寶村成功引進庶康農業園區和泰亨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支部+企業(園區)+農戶”發展模式,實施種植一百畝蔬菜、一百畝魔芋、飼養一萬只雞、一千頭豬、一千箱蜂的“五個一”工程。目前,坪寶村蔬菜、魔芋種植已分別達150畝,雞飼養量達1.05萬只、存欄7300余只,豬飼養量達1100余頭存欄760頭,中蜂養殖1100多箱,吸納50余戶貧困戶穩定就業,戶均增收達5000元以上。
產業發展到哪里,基礎設施就跟進到哪里。近幾年,在村兩委班子的積極爭取下、市縣扶貧局和市紀委監委的持續幫扶下,爭取資金12萬元,修通硬化5.6公里村級公路,爭取資金150余萬元,新建村公房720平方米,村級文化廣場630平方米。又投入資金1800余萬元,修建到組到戶產業路6.6公里,提升改建公路2.2公里,翻沙路2.5公里,新建3處集中安置點,新安裝路燈87盞,全村92戶群眾搬進了新房。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民風興村 讓貧困群眾爭脫貧
坪寶村以“美麗鄉村、文明家園”為載體,在幫扶部門的引導下,村兩委班子從民風教育、民主管理、民生改善、典型示范、村級管理五個方面入手,狠抓民風建設,大力推進新民風建設,觸動了全村廣大群眾的思想靈魂,促進了社會風氣的好轉。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引導,坪寶群眾自發建立村規民約,成立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和村賢會。駐村工作隊還大力開展文明村鎮創建和道德大講堂,使村干部當好表率、做出樣子,讓移風易俗蔚然成風。
民風是一個地方品牌的風向標,是一個地方發展的助推器。如今的坪寶村民風更樸實了,群眾的觀念更新了,發家致富的勁頭更足了!面對采訪,村民雷天樹告訴筆者,新民風建設轉變了群眾好逸惡勞、庸懶散慢的思想認識和作風,讓老百姓一心一意撲在發展生產上,一心一意撲在發家致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