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劉勇 余國 沈奕君)入冬行走在平利,昔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的蒼涼景象,如今變為“樓群園林美如畫,走完亭廊是我家”的喧鬧市井。過去農閑田空人煙少,如今機器聲中話豐年,新社區工廠改變了平利鄉村景象。
搬家了,脫貧了,長遠的日子怎么過?在平利,新社區工廠告訴你答案。
放下泥飯碗,再端鐵飯碗
城關鎮馬咀村的楊細煙,坐在藥婦溝社區嘉鴻手套廠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盡管被識別為貧困戶,但她對脫貧很有信心。
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楊細煙已經工作3年。從貴州嫁到平利,感覺平利脫貧攻堅很扎實,社區工廠讓她端起了另一只吃飯的“碗”。
像楊細煙這樣因社區工廠讓貧困生活發生改變,正成為平利搬遷農民就業增收新景。電子元件、服裝手套、毛絨玩具、針織鞋帽……這些散落平利各個地方的家庭式加工廠,訂單充足,生產繁忙。老板有信心,務工有恒心,平利農民就業基礎扎實。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平利大力實施移民搬遷工程,數以萬計貧困戶的住房難題得以解決。貧困群眾以前住在山上,依靠“一畝三分地”簡單維持溫飽,如今搬到社區集中定居,遠離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山林,解決新增就業就成為一個大難題。搬遷農民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面對城鎮的“高消費”,很有可能成為“住在樓房里的貧困戶”。
“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干、能脫貧”,這是平利對現實問題的解答。平利形成了“易地搬遷建社區、依托社區辦工廠、辦好工廠促就業、穩定就業奔小康”的思路,以鞏固和發展脫貧攻堅成果。縣上抓住東南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西轉移的發展機遇,結合移民搬遷集中安置社區一樓門面房大量閑置的現狀,確定了“一城十鎮百村百社區百工廠”建設規劃。按照“總部在園區、工廠在社區、車間進村莊”的思路,制定出臺《進一步推進全民創業促就業的實施意見》《加快家庭手工業新社區工廠發展的若干意見》《扶持新社區工廠發展工作辦法》等優惠政策,從領導包廠,到部門聯廠,再到干部駐廠,從規劃立項、選址建設、登記注冊,再到工人招聘、市場開拓等各個環節,為返鄉創業者提供“店小二”式的優質服務,為新社區工廠發展創造一流環境,終于筑巢引得鳳凰歸。依托農村社區發展“每年穩定經營6個月以上、吸納就業20人以上”的勞動密集型社區工廠,努力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近就業。
截至目前,全縣興辦社區工廠83家,提供就業崗位6000個,工人月均工資超過2200元,取得了“創業一人、帶動一片、致富一方”的倍增效應。長安鎮副鎮長龍飛特別介紹:“通過社區工廠,提供就業崗位,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目標,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不僅不會返貧,還會讓小康之路更坦蕩。脫貧看長遠,長遠看就業!”
當下吃得飽,長遠吃得好
樓上居住、樓下就業成為平利縣城關鎮藥婦溝社區居民吳豐珍在搬遷后的新生活。在藥婦溝社區工廠,筆者攔住下班回家的吳秀珍,她一臉滿足,喜笑顏開:“以往住在山上,遇上下雨,就擔心,平時耗著家里的幾畝地,生活很艱難。如今搬進社區,不僅在社區工廠掙到了錢,而且照顧到了老人,又顧了家,和過去的生活相比,那簡直是新舊兩重天了!你們不知道,老板說我工作積極,肯吃苦,剛提拔我當上了嘉鴻手套廠的領班,月收入3000多塊呢,比普工多近千元。”
搬出來,有事做,脫了貧,能致富。這種“搬(遷)就(業)富(致)”模式,正在固化為平利經驗。
在脫貧攻堅系統思維下,平利的社區工廠與移民搬遷、城鎮化有機結合起來,“幾場麥子就一場打”,產生了良好的“財富制造”效應。他們精心制定“一城十鎮百村百社區百工廠”發展規劃,嚴格遵循靠近城市社區、工業園區、農業園區、旅游景區“四靠近”原則,統一建設農村社區112個,其中大型安置區25個。
將社區工廠定為投資小、門檻低、易上手、管理靈活的小微企業,借助蘇陜扶貧協作平臺,瞄準勞動密集型產業,縣委書記、縣長分別帶隊外出招商,“倒貼彩禮上門招親”,成功引進了杭州合力電子、香港嘉鴻手套、江蘇陽光制衣、上海嘉麟杰服裝等一批龍頭企業落戶工業園區,輻射11個鎮發展社區工廠83家,形成了毛絨玩具、服裝手套、電子元件、手工藝品4類產品線。
根據國家和省市制定的就業扶貧政策,縣上還先后出臺了《平利縣促進家庭手工業社區工廠發展工作的若干意見》《平利縣社區工廠發展十條扶持政策》等一攬子政策文件,采取“一廠一策”的辦法,切實加大扶持力度,著力解決社區工廠發展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堅持把社區工廠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以縣委書記任組長,縣委、政府、人大、政協分管領導任副組長,24個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社區工廠發展領導小組,專門設立有決策規劃和資源配置權限的社區工廠發展辦公室,建章立制推動社區工廠健康快速發展。
好廚藝天下享,好飯菜大家嘗
“新社區工廠+貧困戶”脫貧模式的首創性,在秦巴山連片貧困區,以及全國引發反響,平利的脫貧模式被外界廣泛關注。
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以學者的眼光遍訪平利社區工廠后特別評說:“平利新社區工廠模式之所以足夠給力,就是因為它找到了一個恰到好處的‘支點’,凝聚并激活了各種生產要素的內生動力,實現了農民、企業、政府的共贏”。在他看來,鄉村人口再就業,應當主要立足于工業化就業,如社區工廠,“共贏”的資源配置模式,是成功的關鍵,必須項目引得進,業主有賺頭,農民愿上班。
“我現在一個月收入2500元以上,比以前在外面打工劃得來,關鍵是還有時間照顧家庭,家里人都很滿意。”洛河鎮豐壩村張秀英每每面對媒體采訪,總會重復這樣說。她心靈手巧、吃苦耐勞,進社區工廠后,工資不斷增加,又能照顧老人和孩子,心里很滿足,她的幸福感是由衷的。
“樓上居住,樓下上班。就業一人,脫貧一家”,成為平利新社區工廠發展最有說服力的總結。新社區工廠讓這些離開土地等生產生活資料的搬遷群眾從傳統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尤其是婦女和中老年人群體都能有事可干,他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證,就能安心住下來,穩住了貧困群眾的收入,更穩住了大家的心。農村社區以前那種無所事事、整天打牌混日子的現象不見了,新的鄉風文明得到重塑。有群眾在春節社火演出自編打油詩:“打工不用離家園,出門一丈就掙錢,做工顧家兩不誤,一家老小笑開顏!”
新社區工廠聚人、聚心,也聚社會安全穩定。新社區工廠招引回來一大批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使創業就業成為平利鄉村新時尚。廣大農民擺脫了自給自足的傳統農耕方式,從農民到工人,從鄉村到城鎮,生活方式和生產形式發生動態轉變,調動了貧困群眾搬遷的積極性,基本解決了易地搬遷的后顧之憂,這成為平利城鎮化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式之一。隨著社區工廠的興起,手工制造業、農產品加工業蓬勃興起,技能培訓、物流快遞、電子商務等三產服務等配套產業跟進發展,為縣域經濟結構調整、效益增加提供了保證。
平利縣2016年被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列為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縣,2017年在首屆全國創業就業服務展示交流活動中獲得“優秀項目獎”和“最具人氣獎”,在第四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上被評為“2017精準扶貧十佳典型”,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把平利作為“社區工廠就業扶貧”公益項目試點縣。平利“新社區工廠+貧困戶”脫貧模式,目前已在秦巴山區廣泛復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