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徐旻禾)“必須趕在農歷年前把廠房建好!”2018年12月30日,漫天大雪,小寒將至。紫陽縣毛壩鎮腰莊村的艾草基地上,鎮長葉飛給負責人王華下了硬任務。
腰莊村是毛壩鎮首批“三變”改革示范點之一。返鄉能人王華通過流轉村民土地打造艾草基地,實現每畝純收入突破2000元,現在已經幫助當地180戶群眾人均增收1100元。
今年,王華還準備建艾草加工廠。做艾絨、艾柱,提高艾草的附加值,擴大艾草種植面積3000畝,覆蓋毛壩全鎮11個村。
好鋼用在刀刃上。包括腰莊在內,毛壩鎮率先在全鎮劃出的這個示范區,涵蓋5個村,通過派駐鎮干部聯村指導,盤活土地資源,投入專項資金,做精做好,再帶動其他村發展。
2018年,“三變”示范區內已經帶動上千戶3000多人增收,其余6個村也在“蠢蠢欲動”。
一軸率先突破
盤廂河流域縱深21公里,沿線有13000畝良田,是毛壩鎮一核三軸多點布局中的一個主軸。
“從手中資源和地理布局來看,我們全面鋪開來一起搞“三變”不現實,老百姓要看到收益才有積極性,我們就先給他們打個樣。”鎮長葉飛說。
毛壩鎮經過調研認為,這一軸最有可能實現率先突破,就把盤廂河流經的岔河、干沙、腰莊、觀音、溫家坪的這一軸確定為“三變”連片示范帶。
把閑置的土地資源盤活,做土地文章。毛壩鎮的“三變”改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都由此出發。
觀音村一個村,就有6個旅游山莊。這6個山莊沿著盤廂河逆流而上布局,一河兩岸,水上娛樂,帶動著周邊十幾家農家樂快速發展。“三變”開始之后,各個山莊吸納農戶土地入股,去年8月,其中的觀泉山莊首次給土地入股的28戶農戶發放了3萬多元分紅。
“現在全村有11000多畝荒山,可耕種土地3000多畝,隨著改革深入推進,更多荒山將變成群眾發家致富的‘搖錢樹’。”觀音村村委會主任劉孝文有信心。
產權明晰了,資源流動起來,為鄉村的加速發展提供了條件。在干沙村,村集體成立萬豐農民合作社吸納了村民100多畝土地入股進行中藥材養殖、養蜂,每畝地一年分紅800元。
為了把有限的錢最大化利用,毛壩鎮把中省市縣各項資金向這個片區集聚,為“三變”改革注入了資金“活水”。
通過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毛壩鎮整合涉農資金,在不改變資金性質和用途前提下,通過合同或協議方式,入股到效益較好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實現了資金變股金。
近年來,毛壩吸納社會扶貧資金共1400萬元,其中遠元集團和紫陽縣養老保險經辦中心捐贈的128萬元就按照岔河村128戶在冊貧困戶每戶每股1萬元,配股128股入股公司,按照保底7%的分紅,今年1月,這些貧困戶就能享受到第一次分紅,每戶不少于700元。
資產收益扶貧資金總計達460萬元,其中干沙村80萬元,岔河村70萬元,溫家坪村140萬元,觀音村100萬元,核桃坪村70萬元。把蘇陜扶貧協作資金配股給村集體作為股本金,每年按照不低于6%的比例享受分紅。
溫家坪村的油用牡丹基地、觀音村的艾草基地和良香旅游項目、岔河村的振農茶葉和清葉農產品,毛壩鎮每個項目都有50萬元。
村級互助資金協會中,“三變”改革連片的5個村互助資金總額達350萬元;并爭取陜南綠色循環發展資金100萬元至300萬元。
一村一品一主體
40年前人工鑿成的山洞,是毛壩鎮岔河村唯一通向外界的通道。陡坡密林中開墾幾方山地,兩季玉米和土豆就是一年的收成,“正月要栽洋芋,玉米種起就要薅草,薅完二遍草就要挖洋芋了。”村民鐘天梅住在岔河村最深處,因為交通不便,過去家里種的糧食很少賣到外面去,留足口糧之后,就全部喂給家畜了。
去年秋天,早就過了收洋芋的季節,但鐘天梅和岔河村的村民還留著部分洋芋在地里,他們在等待一個時機。
2018年8月底,紫陽清葉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胡清葉趕往鐘天梅家,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當年剩余土豆。9月,首批1.2萬斤土豆干制品順利搭乘列車發往了全國各地。從收回時0.8元/斤的土豆到125元/斤的土豆果果,這些過去出不了門、變不了現的土特產,也搖身一變成了“香餑餑”。
公司還開出了月薪2400元的工資招工,旺季時能吸納20多人在廠里打工,解決了村民外出打工不能養家,不能教養孩子的困難。
岔河村不光有土豆,它還是有史可載的貢茶之鄉,岔河村過百年以上的茶樹就有300多畝,但缺乏經管,多數產值不高。
2016年,岔河村開始集中培育茶葉產業,用兩年的時間梳理、恢復沿路茶園。第一次土地流轉就流轉了19戶農戶331畝茶園,按照每畝每年500元的費用,一次性支付五年費用。
“三變”改革開始以后,經過清產核資,流轉土地變成了土地入股。2018年底,岔河村的振農公司統一管護村內的2000畝茶園,有了一定產業基礎,僅2018年,就制茶6000斤,銷售300多萬元。
村民龍步富以7.79畝茶園入股村上的茶葉公司,每股500元,一年就有分紅3895元。再加上每年配股1萬元的分紅,以及就近在茶園務工,一天再多掙100元。2018年,岔河村281戶,戶均增收3000元。
觀音村搞鄉村旅游,岔河村有茶葉、土豆,干沙村種下了千畝高山中藥材,腰莊村發展500畝香椿、陽荷姜和冷水魚養殖。溫家坪村打造千畝油用牡丹和九葉青花椒基地。
一村一品一主體,毛壩鎮根據各村資源確定產業項目,為每個村找到持續長久的增收門路,“不能完全依靠外來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從別人扶著走到培育自身生命力,讓他們自我發展,自我成長。”鎮黨委書記劉從平說。
農旅融合促振興
瓦灘村村委會班子最近往鎮政府跑得挺勤。
“我們也有茶園3000畝,可是沒得企業不曉得怎么搞。”村支書周本安心里著急,眼看著同為茶葉產地的岔河村已經借著“三變”的勢頭跑在了前頭,周本安也想招個老板回來建廠。
瓦灘村現有茶園中豐產茶園占到1/3,年收入5000元到8000元每畝,其余都是一般茶園,“茶園荒在那里,人都出去打工了,一畝地百十塊錢就當撿。”現在,瓦灘村吸引了一家企業愿意投資設廠,先期已經流轉了200畝土地,想找鎮上再多尋求些扶持。
王華的艾草版圖,也劃到了核桃坪村。2018年,核桃坪村新種的35畝艾草產出2000斤。按合同,對方將以最高4000元每噸的價格回收。
今年,核桃坪村將通過流轉村民土地,把艾草種植發展到100畝,畝產逐年增高,還可以達到年收2次甚至3次。
種植是核桃坪村的強項,于是村支書成榮軍成立聯合種養殖農民合作社,帶領村民種白芨。
“我們用兩種方式,農戶把土地流轉到我們合作社,我們提供種苗統一收購并支付經管工資,農戶可以掙一份土地流轉費用,再掙一份工資。”成榮軍說。
示范區先行先試的作用發揮了,各村也找到了自己的特色產業,毛壩鎮從全鎮角度出發,將農業與鄉村旅游結合,農旅融合向鄉村振興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