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通訊員 鄒穎兵)小關社區一幅全新的面貌徐徐鋪展在春天的畫卷里,一排排整齊的安置房、一張張幸福的笑臉,見證了市征收辦和市市容(兩場)廠辦包聯駐村干部,用心用情用力為民解困、協同幫扶的足跡。
3月15日,市征收辦幫扶干部一行來到漢濱區關家鎮小關社區,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走訪活動,面對面傾聽群眾心聲,想方設法化解貧困戶當前生活難題,現場共商幫扶新措施,著力提升幫扶力度和群眾滿意度。

搬進小關社區的黃修田,在自家院子一見到幫扶干部來了,他樂呵呵地吆喝著大伙進屋坐。在入住社區之前,黃修田住的房子低矮破舊,隨時面臨危險。“以前生活很不方便,家庭收入很低,買東西要走很遠的路,尤其家人生病了,去趟醫院看病都比較難”。黃修田一談起過去的日子,顯得很無奈。
搬到小關社區后,黃修田一家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不僅買東西、看病方便了,還能在家門口找到掙錢的門路,房屋裝修、設施配套等方面還給了不少補貼,如今過上了好日子。不光是黨的政策好,還多虧了各位干部提供的幫助,才能順利享受到這份政策紅利。” 黃修田激動地說。
山大溝深,交通發展滯后,基礎設施不健全,經濟結構單一,社區發展緩慢,群眾的大部分收入僅依靠農業支撐,這也是漢濱區關家鎮所面臨的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的主要因素。自2018年市征收辦和市市容(兩場)廠辦聯合開展幫扶工作以來,把危房改造、搬遷安置作為改變貧困戶生活環境的首要切入點,小關社區的安置工程建設成為發展中的重中之重,特別是將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配套作為安置房建設的重要抓手,下大力氣確保群眾按時按點順利入住。
“還是黨的政策好啊,現在不僅住上了兩室一廳的新房子,在近處還有活干、有錢掙,醫療、養老還能照常享受,日子越來越好過了”今年正月入住社區安置房的鄒武富興高采烈地說。據他介紹,以前住的地方,水、電、路基本不通,生活很不方便,掙錢門路更難找,比起現在的生活,整個家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市征收辦包聯干部先后走訪了十多戶困難群眾,親切詢問家庭增收、補貼享受等情況,真正把溫暖送進群眾的心坎里。
2018年,市征收辦在做好棚改征收建設工作的同時,與市容(兩場)廠辦積極主動開展結對幫扶工作,將“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學習教育與精準扶貧共建緊密結合,根據實際情況,研究制定幫扶政策和措施,協調整合各類扶貧資源。目前,毛絨玩具廠正式生產,百畝桑園建設已初具規模,環境衛生基本改善,道路路燈等基礎設施已逐步完善,安置點建設及貧困戶搬遷工作正有序進行,全年脫貧共46戶,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小關社區脫貧面貌煥然一新。
2019年,市征收辦和市容(兩場)廠辦繼續積極協同配合,扎實做好幫扶責任人和扶貧駐村工作,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加快推進中心城市續建棚改項目征遷安置,同步加快農村貧困戶危房及人居環境改造進度,按要求穩步推進各項工程建設,實現搬得動、大局穩、不反彈的目標。同時,高質量細化幫扶措施,找出幫扶差距,總結幫扶成果,全力做好脫貧攻堅結對幫扶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