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盧宏麗 周瑞寶
“要真扶貧、扶真貧,才能打贏脫貧攻堅戰。”市工信局局長許啟政時常對干部這樣說。
5年來,市工信局發揮行業優勢、統籌整合各類資源、奮力助推脫貧攻堅。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員,深入漢陰縣城關鎮新星村、平利縣老縣鎮七里溝村開展聯村幫扶工作,與村干部摸底子、謀思路、求發展,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發展主導產業,廣泛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幫助當地貧困群眾過上了好日子。
信息扶貧,開啟脫貧致富“一扇窗”
為增強貧困群眾接受新事物、感受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市工信局結合行業實際,爭取167萬元在新星村率先實施“智慧美麗鄉村”項目,通過光纖進村入戶、無線鄉村WLAN、鄉村安防雪亮工程、鄉村應急廣播、智慧門戶系統、電視商城、電子閱覽、智慧大屏等項目的實施運用,讓新星村群眾享受到和城市一樣的信息化服務。
目前,網絡、電視接入每家每戶,免費無線WiFi隨時可用,視頻攝像頭全面實時掌握轄區防汛防滑點情況和治安狀況,智慧大屏豐富著群眾休閑生活,電視商城平臺提供了優質電商服務。“以后不出村就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市工信局給我們村辦了件大好事。”漢陰縣城關鎮新星村支部書記陳小紅在項目竣工驗收時動容地說。
“智慧美麗鄉村”項目進一步完善了新星村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了村內治安管理,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更為重要的是在強化政策宣傳、講好脫貧故事、教育引領村民、扶智扶志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產業扶貧,打通脫貧致富“一條路”
“自從村上合作社建立,我家每年都有土地流轉費,守住了家,又能在園區干活,每個月還有工資,今后日子會越過越紅火。”負責管理花椒園年滿54歲的謝代國說。
產業扶貧是擺脫貧困的治本之策。市工信局派駐新星村駐村干部張亞蜀和張善平針對村里產業規模小、分布散、效益差,缺少致富帶頭人的實際,通過網上查找、電話咨詢,帶領村組干部先后到重慶、石泉、渭南、韓城、貴州實地考察,決定在村上發展黃花、花椒產業。
2018年下半年,該局率先投資1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流轉、平整土地、購買苗木,協調陜煤集團投資40萬元,流轉土地1000畝,已建成770畝花椒、350畝黃花、300畝辣椒產業園,預計從2020年起,每畝可實現純收入5000元以上,常年提供就業崗位30余個。
為發展產業,協調項目資金240萬元新建4公里產業路,爭取安全飲水工程項目資金15.6萬元,新建集水井3處、維修高位水池3個、鋪設供水管道3000米,受益人口220余人。爭取水利灌溉和飲水項目資金200萬元。另外,發展50畝黑豆、10畝大棚蔬菜、養殖4000余尾魚苗。
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組織村上種養殖大戶參加市政府機關“我為山貨代言,山貨進機關”活動、陜煤集團在西安舉辦的“扶貧農副產品”展銷活動,以及組織機關干部到村團購農副產品活動,搭建全市民營企業采購平臺,拓寬貧困村農副產品銷售渠道。
結對幫扶,架起脫貧致富“連心橋”
為深入了解村情,幫助群眾脫貧,駐村工作隊員結合陜西省精準扶貧大數據庫內信息,加班加點核對資料數據,入戶核對信息,商討對策,協助包聯干部制定“一對一”幫扶方案,做到精準施策、精準幫扶、精準脫貧。
村民阮家華和媳婦都是殘疾人,無法外出務工,家庭生活十分困難。張亞蜀、張善平得知情況后,幫其辦理了殘疾證,為其申請了殘疾補貼、低保金和公益性崗位,加上他們發展的種植產業,一年收入可達2萬元,村上為其解決了交鑰匙工程住房,政府為其交納了新農合和大病保險,免費領取藥品,一家人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經本人申請,去年摘掉了貧困戶帽子。貧困戶李捌平憑著自己勤勞的雙手,辦起了家庭養豬農場,每年收入4萬元左右,僅用了兩年時間,就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2017年,他被評為全市“自強標兵”。
因機構改革,今年將平利縣老縣鎮七里溝村也劃歸到市工信局包抓,鑒于村上茶園建設已成規模,經協調,將該局包抓茶園建設任務調整到七里溝村,將予10萬元以上項目支持;為修通產業路,從市財政協調20萬元項目資金支持;從局辦公經費擠出10萬元用于產業幫扶;發揮部門職能,為村上修建投資70萬元的機站,解決通訊信號弱問題;鼓勵企業參與幫扶,市發投集團為村上捐贈3萬元資金,用于獎勵新入學大學生和愛心超市建設;市振興集團為村民送去價值2萬元防暑降溫藥品。
該局機關49名干部職工與新星村49戶貧困戶、七里溝村48戶貧困戶深入開展“一對一”結“親戚”,堅持“一月一聯系、一季一走訪、一年一慰問,落實一個增收項目、解決一個實際困難”,并廣泛開展新民風建設和道德評議活動,架起脫貧致富“連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