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市科技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和全市產業發展,按照堅持“一條主線”(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突出“兩個圍繞”(即圍繞產業部署創新、圍繞創新培育產業),抓好“三大創新工程”(企業創新、主導產業創新、縣區科技工作“四個一”),推進“四大平臺”(園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資源統籌中心建設)的“1234”科技工作思路,積極探索科技助力產業建設和精準脫貧的新路子,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培育創新主體,壯大龍頭企業。為加強創新主體培育,2016年市政府啟動實施“企業創新工程”,在全市范圍內重點扶持10戶科技創新示范企業,培育40戶科技型“小巨人企業”,發展200戶科技型小微企業。三年來,通過采取部門幫扶、加強考核、強化服務、落實獎補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推動了科技政策、科技項目、科技人才、科研平臺等創新資源向企業聚集,奮力催生了一批以“科技型小微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科技創新示范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為重點的創新型中小企業集群。先后培育了安康北醫大制藥有限公司、陜西華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打造了陜西安康漢水韻茶葉有限公司、陜西汽車集團旬陽寶通專用車部件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創新示范企業,扶持了陜西南水汽車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旬陽領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型“小巨人”企業。目前,全市已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庫118家,入庫省級科創板擬上市企業培育庫13家,擁有高新技術企業36家,為推動全市主導產業升級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內生動力。
二是實施產業創新工程,支持主導產業關鍵技術攻關。為推動主導產業轉型升級,2016年市政府圍繞富硒產業、畜牧、魔芋、茶葉、絞股藍、生態漁業等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篩選確定了10個主導產業重大科研攻關項目19個子課題,落實課題補助經費共330萬元,集中力量開展科研攻關。通過三年實施,主導產業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了產學研合作,共取得專利37項,發表研究論文22篇,發布地方標準、技術規程17部,選育新品種3個,開發新產品、新技術25個,新建各類研發平臺5個,4項成果榮獲省、市科學技術獎;富硒茶多酚提取、絞股藍新品種選育、釩基儲氫合金材料制備技術等一批產業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富硒速溶茶粉、絞股藍籽油、魔芋新型膳食纖維飲品和魔芋方便面等一批高附加值新產品脫穎而出,為推動我市主導產業轉型升級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三是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安康高新區成功升級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并獲批為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旬陽工業集中區成功創建省級高新區,成為陜南地區唯一一個擁有國家級、省級高新區的地市。圍繞“雙創”工作的開展,全市先后建成國家級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新平臺10個,建成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四主體一聯合”新型研發平臺等平臺22個,新建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平臺40個。其中,依托安康學院建立了“陜西省茶葉重點實驗室”和“安康市富硒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陜西華銀科技有限公司與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共同組建了“陜西省先進儲能與釩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安康市釩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安康學院與安康市陽晨牧業科技有限公司等重點科技企業聯合組建了四主體一聯合新型研發平臺“陜西富硒循環農業發展研究院”;依托陜西安康普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主體與中國藥科大學、中國(安康)富硒產業研究院聯合組建了“安康市現代中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目前,依托各類創新平臺,開發新技術30余項,研制新產品20個,轉化科技成果12項,引進科技創新人才100余名,為推動我市主導產業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
四是強化科技項目支撐,推動主導產業升級發展。圍繞全市主導及特色產業發展,組織策劃包裝了一批產業關鍵技術研發攻關、特色產業創新鏈、重點產業創新鏈等重大重點科技項目,編制了“富硒產業創新鏈”“中醫藥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和“秦巴特色中藥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特色產業創新鏈,分別被納入2017、2018、2019年度省科技計劃項目申報指南予以支持。近三年來,全市先后組織實施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70項,實施市級科技計劃項目184項,爭取省級項目資金扶持6330萬元。通過項目實施,解決了一批富硒食品、生物醫藥、新型材料、智能制造等領域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難題,有力促進了全市主導及特色產業升級發展。同時,按照“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支持圍繞秦巴中藥材、魔芋、茶葉等“短、平、快”的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重點組織實施了一批科技扶貧和綠色通道項目,通過引進示范優良品種、推廣高效養殖、規范化種植等技術,為助力脫貧攻堅提供了科技支撐。
五是深化科技與金融結合,多渠道探索扶持產業發展融資渠道。通過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形式,建立了全省首支地市級創投基金——安康市循環產業科技投資基金。截至目前,已累計對63家企業開展盡職調查,立項支持項目達20個,投放資金2800萬元。同時,積極爭取中核集團、國投創益基金公司支持,全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金組建工作,將支持安康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以及重點科技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兩只基金的建立為全市打造“創新+創業+創投”新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對推動全市產業發展、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具有積極作用。
六是力促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通過廣泛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宣傳,加快修訂《安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試行)》,積極推進政策落實等有效措施全力推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安康圣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進轉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岳田利教授專利技術,成功開發了富硒速溶茶粉、富硒速溶降脂茶、富硒速溶潤腸茶等系列新產品,目前產品已遠銷馬來西亞、斯里蘭卡等國家,實現外匯收入300余萬美元。陜西永春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引進轉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劉存壽教授科研團隊碳基營養肥專利,建成了年產10萬噸碳基營養肥料生產線,實現產值2800余萬元,帶動就業60人,有效推動了黃姜加工過程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延長了黃姜產業鏈。旬陽領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自主研專利技術,建成年產3600噸納米高分子催化劑及功能分離材料的生產線,實現產值1000余萬元。通過一大批科研成果的引進實施和轉化應用,不僅有力推動了我市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而且為促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七是強化科技人才,提供產業發展智力支撐。圍繞產業發展和精準脫貧工作,將農業科技人員、返鄉職業農民、三區人才資源整合,根據特困村產業發展需求,選派“三區人才”和科技特派員開展幫扶工作。2019年全市選派科技特派員800余名,累計選派“三區”科技人才500余人次,爭取投入人才項目資金1000余萬元。專業涉及20多個領域,覆蓋全市120余個鄉鎮85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實現了“村有主導產業、戶有致富技能”。科技人才累計服務鄉鎮100余個,服務企業261家、農業合作社93家,服務貧困村623個(次),創辦領辦企業、合作社、農民協會等機構20余個,直接服務帶動貧困戶數量3115戶,引進新品種60余個,推廣新技術200余項,開展各類培訓500余場次,幫助受援對象增收達5000多萬元,有力地提升了受援單位自主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為脫貧攻堅主戰場的產業發展和精準脫貧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