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胡孝國 葉寧 邱志清
“你們安康是個好地方,有山有水有生活”,凡是來過安康的人都這樣評價。
但作為“四區疊加”特困地區,“地無三尺平”也曾經是安康撕不掉的標簽。交通不便,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直接造成當地農村群眾“脫貧難”、“出行難”,也將它推上了“全省脫貧看安康”的前沿陣地。
2016年以來,安康市交通運輸局拿出“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的精神,以“打造秦巴山區綜合交通樞紐,建設交通強市助力脫貧攻堅”為己任,立下愚公志、敢啃硬骨頭,將交通扶貧作為先手棋,把交通建設作為關鍵一招,實現了從破解瓶頸到基本適應、再到引領發展的歷史性跨越。昔日天塹變通途,大路小路內外通。

交通扶貧取得新成效
脫貧攻堅,交通先行。這是交通人發出的時代最強音。“我們要借脫貧攻堅的東風,大力推進交通保障項目建設,補齊短板,為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創造良好的交通條件。”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王廣華如是表示。
“十三五”以來,全市累計完成交通扶貧投資60億元,新建改建村組道路1.15萬公里,徹底解決了300萬群眾出行難題。全市139個鎮(辦)1772個行政村(社區)提前實現100%通瀝青(水泥)路、通客車目標,改變了秦巴山區“羊腸小道泥巴路,肩挑背馱一身灰”的歷史,實現了“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的夢想。高效便捷的農村公路網絡,為全市農民群眾早日走上小康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合交通形成新格局
“十一五”以來累計完成道路、水路等交通基礎建設投資近800億元。高速公路從無到有,實現了從“零”的突破到量的提升。
已貫通8個縣區的包茂、十天、京昆、麻安高速穿境而過。正在加緊施工的平鎮、安嵐高速公路也將于2020年底建成通車,屆時我市將實現“縣縣通高速”目標,全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將達到800公里,所有貧困縣將實現高速公路全覆蓋。
安康機場即將實現首飛,西康高鐵開工建設,安嵐、平鎮二級路、國道541、國道316、國道210等10多條600余公里國省干線、160多個2500余公里縣鄉公路實現提等升級。
全市公路總里程達到2.45萬公里,人均公路網密度全省第一,路網密度由“十五”末每百平方公里26公里,提高到每百平方公里105公里、凈增79公里,人均公路網密度居全省第一。
全市水路交通航道里程達到680公里,其中等級航道495公里,瀛湖流水碼頭、紫陽港江南客運碼頭、漢王鎮碼頭等建成投入使用,安康船舶擁有量和水路客貨運量占全省85%以上。交通先行發展,已為安康實現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保障。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
這一組組數字背后,凝聚著安康交通人的辛勞和汗水,也收獲了沉甸甸的榮譽。安康市交通運輸局先后榮獲交通部“文明單位”、“全國交通系統先進集體”、“陜西省先進集體”、安康市“窗口文明示范單位”等稱號,2008年至2018年連續獲得市委、市政府目標責任考核“十年優”。旬陽縣創建為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石泉縣榮獲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榮譽,交通運輸條件的不斷改善,為全市脫貧摘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不竭動力。
民生交通書寫新答卷
農村公路對老百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資金短缺則是制約安康農村公路建設的“瓶頸”。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地區,錢從哪里來,修路資金如何解決,常常成為一道難題,考驗著安康交通人的使命和擔當。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安康交通人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中省爭取一點、政府補助一點、涉農整合一點、銀行貸款一點,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籌資方式,搭建了多方融資平臺。各縣區也因地制宜,找到自己的解決辦法。漢濱區多方籌資5.8億元用于農村公路建設,旬陽融資6億元發展產業路,申請企業2億元資金建設通村通組路。地方整合和自籌資金45.6億元,占了總投資的近一半。這種建設“加速度”在安康交通建設史上從未有過。
在石泉縣后柳鎮,指著干凈平整的鄉間小路,鎮黨委書記方緒來眉開眼笑:“這條路屬于后柳鎮的連村公路,曾經因資金問題遲遲不能動工。可后來,一個月就修好了,建設速度相當快呀,質量也沒得說。” 方緒來告訴記者,連村路建設每公里投資約90萬元,上級補助30萬元,其余部分均需地方自籌。而石泉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村里不富裕,一些鄉鎮、村莊雖有修路積極性,但苦于資金不足,遲遲未能開工。后來,通過加強考核,明確了主體責任,縣鎮兩級政府積極想辦法解決自籌資金問題。
近年來,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好農村路”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破解農村公路“養護難”問題,石泉縣推行農村公路“一長四員”機制,鎮坪縣實行“養護公司+精準脫貧”,漢濱區力推“公益性崗位+貧困戶”,既有效破解了農村公路管護人力不足的難題,又提升了農村公路養護質量,還解決了貧困戶脫貧問題。使每條公路都有人管、有人養,讓公路真正通鄉、通村、通民心。
“十二五”以來,干線公路投入養護資金5.6億元,實施大中修工程255公里,治理災害路段175公里,整治隱患路段577公里,維修加固橋梁67座,順利通過“國評”。以縣鄉公路干線化養護、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年和“安康好路杯”競賽評比三項活動為抓手,開展了4個省級和2個市級農村交通運輸示范縣創建工作。實施通村公路完善工程約2100公里,完成安全防護工程3053公里,危橋改造1912延米。創建縣鄉示范路58條872公里,建成通村示范路項目8923公里、連戶路1萬公里。進一步提高了農村公路通行質量。
滿意交通得到新彰顯
建設是基礎,養護是保障,運營是目的。在掀起公路建設高潮的同時,安康交通統籌農村路、站、運協調發展,建立以縣城為中心、鎮為中轉、建制村為支點的三級農村客運體系,實現公交線路與農村客運班線和通村客運的無縫銜接,真正實現了老百姓“出門走好路,抬腳上公交”的良好愿望。
“十二五”期間,安康始終把優先發展公共交通作為一項重要民生工作,先后開通了城區至瀛湖、恒口、關廟等城郊公交新線路,公交線路已基本覆蓋中心城市規劃區范圍;通過推行公車公營改革,切實提高中心城市出租車運營的規范化;開通城鄉公交線路5條,運行率100%;開展了平利、石泉城鄉公交一體化試點,完成28條農村客運線路公交化改造,服務能力明顯增強。
全市公交車保有量近500輛,公交線路71條,公交運營里程1400公里,日均客運量15萬人次,年客運量5300萬人次。安康中心城區及石泉、平利、漢陰等縣城鄉客運一體化達4A標準,城鄉公交通達55個鄉鎮、370個行政村,縣城周邊20公里以內主要鄉鎮覆蓋率達82%。同時針對部分客流較小、出行規律不明顯、相對偏遠的建制村,放寬車輛準入條件,鼓勵7座、5座乘用車從事通村客運,實行區域經營+電召預約的運營方式,因地制宜,著力解決偏遠群眾出行難問題,實現了100%建制村通客車。
公路修到家門口、車站建到家門口、客車開到家門口”成為廣大農村真真切切的生活寫照。群眾出行由過去“走得了”到現在“走得好”,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出行服務,幸福感、獲得感大幅提升,快速發展的農村交通真正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排頭兵,為全市打贏脫貧攻堅戰加速助力。
路興業旺收獲新喜悅
“年年五谷豐,就是路不通,有貨賣不出,致富一場空”。這是多年前安康曾流傳的一句順口溜。
一條條旅游路、產業路鑲嵌在秦巴漢水間,宛如一條條彩帶,舞動山區貧困人口致富夢想,打破了農村自然封閉的狀況。沒有實現通“硬化路”之前,農民群眾是如何出行的?
平利縣太平村村主任張衛東給記者描繪了這樣一組畫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趕著驢車;上世紀八十年代,踩著自行車;上世紀九十年代,騎著摩托車;而現在,開上了轎車,坐上了班車。
這一組出行方式的變化,不僅反映了安康市農村公路的發展歷程,從羊腸土路,到砂石路,再到瀝青(水泥)路,也折射出自“十一五”期特別是“十二五”期以來,安康市交通運輸局以“兩通”為抓手,在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的出行問題上的堅定決心。
漢陰縣漩渦鎮曾經是漢陰最偏遠的鄉鎮,長期困于一隅。農民收入主要依靠務農和外出務工。隨著漢(陰)漩(渦)公路改造完成,以及楊茨公路、堰坪村道、田鳳村道等通村公路的相繼建成,漩渦及南部山區與外界的交通阻隔被打通,旅游資源得到有效開發。如今,漩渦鎮境內的鳳堰古梯田已成為安康遠近聞名的旅游名片,這里出產的有機富硒大米也成為全國各地備受青睞的搶手貨,一市斤能賣到幾十元,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香餑餑”。便利的交通運輸還催生了農村電商的發展,農村電商經營戶熊折桂告訴記者:“近幾年通過網上銷售漢陰富硒大米、野生菌、臘肉等農產品,每年能賣三十多萬塊錢,這在我們這樣的老扒頂上,過去是不敢想的!”
在市交通運輸局局長江家安看來,送出去的是土特產,展示的是安康地域形象,賺進來的就是鈔票。看起來建設的是通村路,其實是打通外界的路、脫貧致富的路、鄉村振興的路。路好了,村子活躍了村民就活泛了,安康交通人的心里,也就踏實了。
幾場春雨過后,秦巴山區鄉村大地一派勃勃生機。石泉縣饒峰鎮勝利村農民們搶抓降雨有利時機,開著農用車,沿著水泥路,來到田間地頭加緊耕作。老人和孩子出門一抬腳就走上水泥路,來到文化廣場嬉戲玩耍拉家常……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借助扶貧春風,在安康這片遼闊的土地上,一條條扶貧路如同種子,灑向人間,待到他日收獲時,秦巴漢水必將歡聲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