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張君
“傳統文化永遠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一個民族發展的堅實基礎。”在漢調二黃研究院工作多年,袁小龍對于漢劇有著異乎尋常的深厚感情。在他看來,漢水流域文化百花爭艷,但擁有完整傳承和表演體系的唯有漢調二黃劇種,作為安康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文化歷史研究的活化石,戲曲的傳承既是國人對文化自信日趨強盛的訴求,亦是傳統文明薪火的延續。因此,他一直將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漢調二黃看作自己的責任使命,并在追求漢調二黃藝術、傳承漢調二黃文化的道路上深耕鉆研、持續創新,力求將漢調二黃文化的火種播撒得更深、更遠。
青蔥歲月學有益
作為安康漢調二黃研究院院長,袁小龍與漢調二黃的故事,有30年的光陰可供追溯。15歲時,愛好文體的石泉小伙袁小龍陪同學參加陜西省藝校招生,無心插柳的他機緣巧合下通過了考試,從此與漢劇表演結下了無解的緣分。
藝校生活困頓乏味,每天清晨六點半雷打不動地起床訓練,每天至少要訓練6小時,受傷成了家常便飯,記憶最深的有次練習毽子后空翻,頸椎受傷兩個月頭都不能隨意運動,同時也落下后遺癥,如今逢陰天就十分不適渾身不舒服。但因為熱愛,袁小龍甘之如飴。經過4年的艱苦磨煉,袁小龍的表演功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畢業后,袁小龍被分配至原安康漢劇團工作,漢劇便成了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1年,為了解決人才建設與傳承問題,漢劇團和新安職業中專聯合招收了漢劇班,選派袁小龍為新招錄的學生授課,教授漢劇基本功,學生們學習“四功”,唱念做打,為了當好教練,給學生們做示范,袁小龍又過了一年“藝校”生活。對待學生,袁小龍不失嚴肅又親切熱忱。他認為,“德藝”二字“德”為先,在這個基礎上從小做好“小傳承人”的藝德培養尤為重要,其次是人才建設,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下前人留下的智慧結晶。
2002年至今,從安康漢劇團演員隊副隊長到安康漢調二黃研究院黨支部書記、院長,袁小龍始終勤勤懇懇孜孜不倦,帶領團隊先后參加了陜西省共七屆藝術節并摘得獎項,成為安康文化領域的一名“優秀戰士”、漢調二黃藝術傳承的踐行者。
梅花終礪苦寒香
時間很快來到了2014年,由袁小龍擔任主角的精品劇目漢調二黃現代戲《蓮花碑》大獲成功,該劇在第七屆陜西省藝術節上斬獲優秀劇目獎及個人單項獎;2015年、2016年分別參加第十四屆中國戲劇節、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榮獲優秀展演劇目獎,并代表安康赴北京、新疆奎屯、廣東東莞、江蘇昆山等地交流演出;由于人手有限,同年推出的傳統漢調二黃劇目《五女拜壽》也是袁小龍擔大梁,該劇在第七屆陜西省藝術節獲得優秀表演獎,并代表陜西參加了2019年在武漢舉辦的全國首屆中國(武漢)漢劇藝術節。
鮮花與掌聲、榮耀和贊譽的背后,是他夜以繼日、不斷挑戰自我極限的辛酸與汗水,是一名漢劇演員用青春與熱愛點亮的漫漫長路。“最難忘的是減重,過程還是比較折磨。”回憶從前,袁小龍笑著說,“當時邀請了一位來自上海的國家一級導演,對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我必須減重來適應角色需求,剛開始是每周稱重,后來發展到每天稱重,常態節食;不同于影視劇,舞臺上只能一次過,60多天的排練,每天和導演、助導、對手在一起磨合至少8個小時,回到家里餓得暈暈乎乎,倒頭就睡了。”

跪步、搓步排練時大量的跪姿在沒有護具保護下反復進行,膝蓋都磨出了厚厚的老繭。后來長了記性,走哪兒都不忘把護具帶著,至今辦公室的柜子都備有護膝,看著這些裝備,袁小龍的眼中閃爍著苦樂交織的光輝。
2017年,反映安康雙龍鎮庫區移民搬遷的新編漢調二黃現代戲《風雨趙家樓》,在第八屆陜西省藝術節榮獲文華劇目獎及個人文華表演獎;由于演出地的氣候與安康截然不同,袁小龍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癥狀,但迫于時間緊張,為了以最佳狀態呈現漢調二黃藝術,他忍著嗓子不適,打破規矩,喝酒開嗓。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破,使袁小龍的藝術表演愈發成熟老到。
文化振興擔使命
眨眼間,光陰的列車駛入2022年,升任漢調二黃研究院院長的袁小龍已甚少出現在舞臺,然而在傳承與推廣漢調二黃方面,袁小龍從未止步。對于如何振興鄉村文化,他不斷反思,通過聘請藝術總監、文學顧問,除了探索劇目創作內容,還從音樂、服飾、舞臺美術等對漢調二黃藝術進行創新,還大刀闊斧對傳統戲劇的節奏做出了調整,濃縮戲劇劇本并輔以字幕機等方式讓老百姓看的時候更加一目了然。
在人才建設方面,他積極實行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把骨干演員送出去學習,或者請專家老師教學,出演一些傳統劇目,逐漸把青年演員推出去挑大梁,樹立起青年演員傳承藝術的責任感,為非遺傳承注入不竭動力。袁小龍認為,做好文化輸血的第一步,就是大量的送戲下鄉,惠民演出,全團全年演出上百場,每年保證1個大戲、5個折子戲、10個精品唱段,每天進兩個村,兩場演出,為老百姓送去精神養料。疫情前,下鄉演出四五天,每天兩場,直面觀眾接地氣的演出也深受廣大群眾的好評。疫情后,線下演出改為網絡直播,通過一根網線,把守正創新、宣傳普及的理念注入對漢調二黃的活態傳承中去。
傳承漢劇賡續長
多年來,袁小龍始終秉承“傳承漢調二黃,守護精神家園”的帶團理念,堅持“守正創新”,所謂守“正”,就是戲曲的優良傳統和美學風范;所謂創“新”就是在前提基礎上尋求的變通之道。根據時代發展和觀眾審美趣味的變化,不斷用創新性的舞臺表達體現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的結合。
以紅色革命歷史題材為背景的漢調二黃舞臺劇《激戰牛蹄嶺》便是在這個基礎上誕生,為發揚推廣漢調二黃,講好安康故事,傳承紅色文化。今年漢劇團結合地方文化,連同市級、省一級的專家對《激戰牛蹄嶺》的劇本進行多番研討,致力打磨出情節細膩、人物豐滿、主題鮮明、結構、矛盾沖突完善的好劇本。用好的藝術形式,在尊重歷史事實及藝術規范上將安康本土文化融入其中,力求打造出一臺高質量、高水準的安康紅色文化經典。目前第六稿已經完成,預計12月初開拍,明年5月1日前公演,為2023年陜西省第十屆藝術節添彩增色,為廣大人民群眾獻上漢劇藝術的“精神盛宴”。
面對下一步的發展,袁小龍表示:“未來,安康漢調二黃研究院將依托武漢漢劇藝術優秀作品,聯合五省進行申報世界非遺;劇團還將以梅花獎為目標,著力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演員,讓漢劇藝術綻放華彩,走出安康、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