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峰濤
“收到處罰決定書時,我們還擔心信用受損。沒想到執法人員主動聯系我們,指導進行信用修復。”一位企業負責人感慨。今年以來,市市場監管局累計為經營主體辦理信用修復93034戶次,“懲戒+指導+重生”的閉環服務,讓越來越多企業感受到執法的溫度。
如今,這樣的場景正成為全市市場監管工作的新常態。一場從“執法者”到“服務者”的深刻變革,讓市場監管不再止步于一紙罰單,而是為企業開出健康發展“處方”的全過程服務。
一紙罰單不是終點,而是精準服務的起點
今年夏天,市市場監管綜合執法支隊的辦案人員沒有因為案件辦結而放下卷宗,反而主動聯系了一家剛被處罰的醫療服務公司。“我們想上門給你們做一次培訓。”這個提議讓公司負責人頗感意外。
培訓當天,執法人員帶著精心準備的課件來到企業會議室。他們沒有照本宣科,而是結合剛剛查處的違法廣告案例,對《廣告法》和《醫療廣告管理辦法》進行“以案釋法”。一個個真實的案例,讓原本枯燥的法律條款變得生動起來。
“原來這些規定是這樣理解的!”參加培訓的業務員們恍然大悟。執法人員還幫助企業梳理廣告發布前的審查要點,指導建立內部合規審查制度。培訓結束后,公司負責人感慨:“這次培訓太及時了!我們剛成立不久,對廣告法規又怕又迷茫。執法人員上門講解,既講透了法律,也指明了方向。”
這樣的“案后執法培訓”在安康已成為常態。辦案人員說:“處罰不是目的,讓企業真正理解法規、避免再犯,才是執法的意義。”
從“挑刺”到“把脈”,全面開展服務型執法
今年5月,安康高新區市場監管局在對安康高新桃花源開發建設有限公司進行“雙隨機、一公開”檢查時,發現一個棘手問題:該公司新購置的5臺旅游觀光車因設備型式試驗報告與實物不一致、未按規范安裝關鍵安全部件,導致無法檢驗和注冊登記。
“這些車已經停了大半年,我們跟銷售商溝通多次都沒解決。”企業負責人焦急地說。每耽擱一天,企業的損失就在增加,更重要的是影響了景區游客接駁服務能力。
安康高新區市場監管局沒有簡單地要求整改或處罰,而是立即成立幫扶專班。他們協調陜西省特種設備檢驗檢測研究院、生產單位、銷售單位共同現場“會診”,深入分析隱患整改的難點、堵點。那段時間,監管人員成了企業的“常客”,全程跟進整改進度。
按照省院提出的整改要求,生產單位負責解決型式試驗報告問題,并配合對觀光車新增安全扶手、安全帶。市場監管人員則指導企業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機制、開展應急演練。4個月后,5臺觀光車全部合規投入運營。
既要指出“不行”,更要說明“怎么行”
漢濱區食品生產企業——安康龍王泉富硒礦泉水有限公司負責人逢人便夸:“沒有市場監管局的指導,就沒有我們的今天。”這番話背后,是漢濱區市場監管局“監管+服務”工作模式的生動實踐。
陜西瀘康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食品安全總監宋富娟對此深有體會。每周一上午,她都會帶領8名食品安全員開展“周排查”工作。從生產環境到出廠檢驗,僅用2小時就能排查完所有中高風險點。“比起初入公司時的缺乏條理,現在企業的質量安全管理已經制度化、規范化了。”宋富娟感慨地說。
這一變化得益于漢濱區在重點食品生產企業中推廣的“三色”風險分級管控機制。市場監管人員“一對一”精準幫扶,指導企業建立與產品風險點相適應的動態管控措施。
更讓企業感到暖心的是,市場監管部門不僅嚴格監管,更善于為企業發展破解難題。陜西悠源食品有限公司在國家食品安全法規修訂后,因未能及時掌握新要求,產品多次因標簽問題被投訴舉報。漢濱區市場監管部門經過綜合研判,為企業量身制定幫扶措施,多次上門指導,從法律法規宣貫到標簽標識審核,幫助企業化解了風險隱患。
今年9月30日,石泉縣首家“騎士之家”在“石泉食美”小碗菜門店正式啟用。這個看似不大的驛站,充電插座、休息座椅、微波爐、飲水設備等一應俱全,解決了網約配送員“休息難、飲水難、充電難”等現實問題。更重要的是,這里還成了新就業群體融入基層治理的平臺。市場監管部門引導騎手發揮“美食推薦官”“食品安全監督員”作用,讓這個群體從“治理對象”變成了“治理力量”。
數字見證轉變。截至目前,全市辦結案件1592件,同比下降15%;罰沒款276萬元,同比下降14%。兩組下降的數據,印證了全市市場監管部門從“重處罰”到“重規范”的監管成效。正如一位企業負責人所說:“他們不僅是監管者,更是我們的‘娘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