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際平委員
秦嶺地跨陜、甘、青、豫、鄂、渝、川六省一市,是中國中央山脈,是中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水嶺,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大秦嶺與長江、黃河構建的“一山兩河”地帶,是華夏文明的搖籃。水出秦嶺哺育四方,因此,大秦嶺還有 “中華父親山”之稱。為了讓秦嶺的綠水青山成為我們的金山銀山,住陜全國政協委員們圍繞秦嶺保護提了多條建議。
建立水資源保護統籌規劃機制
住陜全國政協委員郝際平說,秦嶺是我國地理中心和生態精髓,是國家確定的重要生態功能區之一,大秦嶺是長江、黃河的重要來水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集水區。大秦嶺的生態水圈包括六省一市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的14座大中城市,總受益人口超過1億。
郝際平委員調研發現,目前秦嶺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各省市各守其土、各吹各號、各自為戰、分兵出擊、分別行動。因為缺乏整體意識,缺乏國家戰略層面的頂層設計,缺乏一體化保護規劃,缺乏水生態補償機制和國家層面的政策保障和經費扶持。所以大秦嶺的水資源保護沒有形成統一行動。
郝際平委員建議,開展大秦嶺水資源保護一體化頂層設計,建立水資源保護統籌規劃機制,統籌安排六省一市及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基礎設施配套等,并對節水用水、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及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等各方面的分工協作事項做出規定。由國家發改委牽頭設立“大秦嶺管理委員會”(簡稱“秦嶺委”),在“秦嶺委”內部設立大秦嶺水資源保護高層決策領導機構,形成國家層面的總體思路和整體合力。形成“有省無界、有區無障、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合作共贏”的大秦嶺水資源保護機制。并建議“秦嶺委”機構設置在西安。
加快大秦嶺國家公園建設
十九大報告明確了我國要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郝際平委員稱,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大秦嶺已成為一個獨特的有機整體,在國家生態安全、水源安全以及文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應該在大秦嶺區域通盤考慮、整體布局,加快國家公園建設。
同時他也提到,建設大秦嶺國家公園時,必須嚴格落實《關于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提出的:“按照自然生態系統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對國家公園實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具體要求,將陜、甘、青、川、渝、鄂、豫六省一市,統一納入大秦嶺國家公園建設范圍。同時,建議將陜西作為大秦嶺國家公園建設先行省份。
目前陜西段的秦嶺已經建成極具影響力的自然保護區群和眾多的森林公園,2017年陜西省又出臺了《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郝際平委員認為,大秦嶺核心和精華區域的保護體系已初具雛形,為周邊省份起到了很好的帶頭和示范作用,也為國家公園建設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和基礎。因此,陜西省完全有條件,也有能力為大秦嶺區域國家公園建設起好步、開好局、帶好頭。
建議實施 “國家綠芯”工程
基于大秦嶺保護的重要性,住陜全國政協委員顏明稱,過去我們著眼于大秦嶺資源開發利用,現在要更多著眼于大秦嶺生態保護修復。
為了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應該盡快對大秦嶺生態系統實施保護和修復,提升我國生態質量和穩定性,這既是保障中國北方地區用水安全、建設美麗中國必不可少的國家戰略行動,更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顏明委員建議實施 “國家綠芯”工程,加快恢復大秦嶺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健全森林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增強水源涵養能力,發展園林景觀藝術,提升森林景觀水平,永葆大秦嶺綠水青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同時建議由國家發改委牽頭設立中國大秦嶺研究院。創建現代大秦嶺智庫,為新時代中國發展提供頂層設計方案和科學支撐。還可以建立大秦嶺分省市共享、聯省市共治機制。各地市設立專門分支機構,對頂層政策進行層層分解,具體落實。建立重點專題合作小組,專門解決需要重點協調的重大問題。讓秦嶺的綠水青山成為永續發展的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