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南地區強降雨過后,無人機如同敏銳的“天眼”,在城市上方巡查易澇點和邊坡隱患;
暴雨侵襲前,“13161”預警機制如同精密的“調度中樞”高效運轉,逐級叫應、精準調度,確保群眾提前轉移避險;
每逢預警,防汛督查組便下沉一線排查風險,確保群眾應撤盡撤……
今年入汛以來,陜西經歷多輪強降雨天氣,防汛形勢嚴峻。面對汛情,我省各地各級迅速響應、嚴陣以待,全力做好防汛工作,堅持“人防+技防”相結合,加強隱患排查和監測預警,為三秦大地筑牢安全防線。
“空中之眼”
實現動態監控
7月25日,暴雨導致延安主城區發生內澇。暴雨過后,延安市吳起縣梨樹廣場,飛手肖樂樂操作無人機執行防汛巡查任務。
無人機掠過水面、穿行于樓宇之間,實時畫面被清晰回傳至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從空中俯瞰,被淹街道、河流水位等關鍵點位情況一覽無余。
“以前靠人徒步巡查,現在使用無人機,效率大幅提升。”9月8日,省應急管理廳科技和信息化處四級調研員楊寶平告訴記者,尤其在陜北黃土高原地形區,無人機能有效克服山地遮擋的影響,實現對高風險區域“分時段、全方位”的動態監控。
今年以來,為全面提升汛期風險識別與應急響應能力,省應急管理廳在全省建立11個市(區)無人機應急服務工作站,構建起“人機協同、空地一體”的立體巡查模式。在7月15日至8月15日全省兩輪大范圍強降雨過程中,這支空中力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省應急管理廳科技和信息化處二級調研員馬峰表示,從雨前預防、雨中監測到雨后評估,無人機參與防汛救災全過程,為提前轉移群眾、高效處置險情爭取了寶貴時間。
在“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全省11個無人機應急服務工作站累計調用15類無人機執行任務196架次,完成170余處河道、山體和居民區等重點區域的巡查評估,為汛情研判和調度決策提供了關鍵信息支持。
全流程應對體系
織密安全網
雨夜,省防辦值班室燈火通明。“人員是否全部轉移?危險路段封控沒有?”7月9日凌晨,值班員多次撥打商洛市山陽縣漫川關鎮防汛值班電話詢問情況。
今年入汛前,省應急管理廳探索建立以“13161”遞進式氣象預報預警為先導的降雨全過程應對機制,制定《陜西省臨災監測預警叫應與應急響應聯動流程》。省防辦工作人員張晉介紹,根據該流程,可實現降雨前1周預測趨勢、前3天部署、前1天研判、前6小時和1小時逐級叫應,形成“精準預警—干部下沉—一線響應”高效閉環。
依托專家研判、部門聯動和包聯督導,該流程將預警精確到縣、責任落實到人,確保預警叫應“最后一公里”有效銜接。
7月初,該機制迎來“實戰”。預報顯示陜南東部有中到大雨,省防辦提前1周發出通知;降雨前3天向商洛送達風險提示,并派出5個督導組;降雨前1天視頻調度要求山陽縣立即轉移群眾,前置救援力量。
7月9日5時,漫川關鎮板廟村雨勢加劇。6時起,省防辦4次調度市、縣,通過智能外呼系統叫應鎮、村負責人,核實轉移情況。
萬福溝上游水勢很猛,8時35分,漫川關鎮黨委書記與包鎮副縣長會商后決定擴大撤離范圍。20分鐘后,靳家河水位暴漲,全鎮緊急封路,組織撤離。
9時30分,全鎮成功轉移2006戶3561人;9時40分,洪峰過境,無人員傷亡。
經省防辦復盤,成功避險得益于精準預警、及時調度、督導落實和基層果斷處置。
目前,“13161”機制已在全省推廣,構建從預報預警到轉移避險的全流程應對體系,筑牢汛期安全屏障。
一線督查
筑牢責任堤壩
“是否做到應撤盡撤?撤離人員有沒有擅自返回?”8月9日,西安降雨在即,省應急管理廳西安督查組負責人張喆在周至縣應急管理局查閱撤離人員臺賬,了解管控措施。
今年汛期,陜西強降雨頻發,防汛壓力陡增。省應急管理廳組建多個防汛專項督查組,并配備專家力量,赴各地地質災害點、切坡建房區、低洼易澇區等重點區域開展實地督導。
督查組通過現場檢查、電話調度等方式,核查預警響應、轉移避險等落實情況,推動防汛責任體系向基層延伸。
在西安,督查組實地查看了周至縣沿山河道、鄠邑區甘峪水庫、石井鎮紙房村安置點等關鍵點位,通過座談交流、現場檢查、電話調度等方式,全面了解區縣本輪雨情、水情和災情防范應對進展。
“行洪通道必須保持暢通,夜間巡查更不能松懈。”張喆提醒屬地部門,應加強宣傳引導,及時勸離危險區域群眾。
入汛以來,省應急管理廳累計派出89個督查組,在每輪強降雨前赴重點區域督導防災工作。截至9月5日,全省共發布預警提示213期、預警短信4.1萬條,實施智能外呼180次、點對點叫應1761次,督促轉移群眾19.38萬戶43.73萬人,保障了群眾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