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高德磊
金秋九月,走進白河縣中廠鎮,連片的木瓜林郁郁蔥蔥,翠綠的果實綴滿枝頭,一派豐收在望的喜悅景象;干凈整潔的文化廣場上,村民們飯后悠閑散步,享受著愜意時光……近年來,白河縣中廠鎮立足本地資源與生態優勢,緊扣產業、環境、治理三大關鍵,在“千萬工程”的引領推動下,鄉村振興的畫卷正在這里徐徐展開。
一鎮一業,讓“單打”變“聚鏈”
走進“木瓜小鎮”工業園區陜西紫熙農業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里,工人們忙著制作、烘烤和包裝木瓜月餅,應對節前火爆的市場訂單。
與此同時,百益二期工業廠房也進入了裝修收尾階段,工人們緊張有序推進工程進度。新生產線投產后,將用于生產木瓜果汁、木瓜白酒等精深加工產品,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中廠鎮的木瓜種植雖然歷史悠久,但產業發展并非一帆風順。過去產品結構單一,布局呈現“小、散、弱”的特點。由于消費市場對木瓜產品的認知有限,木瓜一度“掛滿枝頭卻賣不出去”,陷入滯銷困境。近年來,中廠鎮積極踐行“兩山”理念,不斷挖掘光皮木瓜生態“潛能”,并將其轉化為發展“動能”。從品種改良、產品研發,到品牌打造與市場開拓,每一個步伐都凝聚著當地黨委、政府推動產業突圍的智慧與決心。
按照“抓基地、強龍頭、創品牌、增效益”發展思路,在白河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廠鎮舉全鎮之力推動木瓜產業走向集約化、現代化,以石梯社區為核心,建起高標準“木瓜小鎮”工業園,引進8家企業“拎包入駐”,開發出木瓜酒、食品、化妝品等4大類50多種精深加工產品。園區有效整合全鎮1.8萬畝木瓜資源,輻射帶動全域產業升級,初步形成從種植到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體系,顯著提升木瓜產業附加值和“白河木瓜”區域品牌影響力。
三改四清,從“宜居”變“宜游”
在順利社區陳家灣,曾經略顯斑駁的農房如今變成了紅瓦白墻、整潔美觀的宜居家園。更令人欣喜的是,改造后平整的聯戶路如“毛細血管”般在院落間延伸貫通,極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條件。
眼下,這里的公共衛生廁所改造、垃圾分類收集屋、文化廣場等工作正處于緊鑼密鼓的施工階段,工人們專注地進行墻體砌筑、管線預埋等作業。這些變化,也讓當地居民充滿期待。
“我們探索以陳家灣改造提升為試點,與周邊的坎子瀑布、生態茶園等優質資源統籌規劃、串聯成線,讓游客不僅可以看瀑布、品茶,還能沉浸式體驗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順利社區聯村領導蔡毅仁說道。
順利社區庭院改造,是中廠鎮以人居環境整治為切口,推動鄉村蝶變的一個縮影。為了發動群眾共同參與,中廠鎮堅持“共治共享”,依托院落會、小組會征集群眾關于環境改造提升的“金點子”,將民意民智深度融入環境改造提升全過程。積極推行“門前四包”責任制,建立“周清掃” 制度引導村民養成習慣,并通過“愛心超市”積分激勵機制,將村民參與環境整治的行為轉化為可兌換實物的積分,定期組織“美麗庭院”“衛生示范戶”等評比活動,有效激發了群眾參與環境治理的內生動力。
叫應幫解,把“民意”變“滿意”
“叮叮叮!”8月30日,同心社區居委會辦公室的電話急促響起——原來是居民發現安置樓出現胡蜂,所以將電話打到了居委會請求處理。
接到求助后,同心社區干部立刻趕赴現場排查隱患。發現蜂巢后,迅速疏散周邊群眾,聯系專業人員進行消殺,消除了隱患。
傍晚時分,迎新社區的一處農家院落,幾排小凳圍著方桌,大家圍坐在一起,聽民聲、議良策、話治理,你一言我一語,聊需求、提建議、談治理,小小的院落會成為托起“大民生”的平臺。
“能不能多設幾個垃圾投放點?”“飛線充電太危險,能不能集中安置充電樁?”“我們家門口那段路燈時好時壞,晚上黑咕隆咚很不安全……”居民們紛紛拋出關心的問題,迎新社區黨支部書記翁德安認真聽著、記著,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跡,既是群眾的訴求清單,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院落會上收集到的問題,我們絕不會只聽不辦。”翁德安說,“會后第一時間我們就分類登記、建臺賬,一一落實,兌現承諾。”
從“等群眾上門”到“送服務上門”是中廠鎮社會治理轉變的生動展現。今年以來,中廠鎮積極推進“叫應幫解”社會治理工作機制,打造鎮級“一站式”綜治中心和便民服務中心,讓群眾“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通過暢通渠道“隨時叫”、多措并舉“即時應”、整合資源“全力幫”、綜合施策“用心解”,已收集群眾訴求395件,辦結379件,真正把群眾的“訴求清單”變成了“幸福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