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楠芳
“你看這些雞正處于產蛋高峰期,豬也快有300斤了,再過陣子就能出欄,今年收成指定差不了!”走進白河縣構朳鎮涼水村張吉漢家的院子,一幅生機勃勃的田園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南側雞舍里土雞踱步啄食,西側豬圈里豬歡騰拱食,他正提著自家種的苞谷碎和紅薯藤投喂,提起眼下的日子,他的語氣里滿是踏實。
2019年,60歲的張吉漢沒有固定收入,愛人身體常年不好又需要貼身照顧,“出去打工跑遠路不放心,閑在家沒收入更心慌”。他索性在院子里搭雞舍、建豬圈,買了10多只土雞、3只鴨鵝和2頭小豬崽開啟了他的養殖之路。政策支持與生豬保險“兜底”,讓他底氣倍增。他跟著專家學習管護知識,每天仔細觀察家禽家畜的進食、排便情況,逐漸摸清了養殖門道,養殖規模也逐步穩定。在拿到政府的政策補貼后,又添了3頭豬崽和10多只土雞,“去年有一頭豬得了傳染病,多虧了生豬保險,很快就拿到了賠償,沒讓損失擴大。”他笑著說,有現在的政策支持和保險兜底,再也不用愁生計。
為了進一步降低養殖成本、增加收入,張吉漢還承包了村里10多畝閑置土地,種上了玉米、花生、紅薯、綠豆、芝麻、黃豆和甘蔗。“自己種玉米、紅薯喂豬,能省不少飼料錢;花生、芝麻榨油,綠豆、黃豆自己吃或賣,一舉多得。”每天天不亮,他就到地里除草、澆水,忙到上午回家喂牲畜,下午接著下地。“雖然辛苦,但看著莊稼茁壯成長、牲畜膘肥體壯,就覺得日子有奔頭。”憑著勤快勁兒,他還把地里的作物“變廢為寶”,釀起了甜稈酒、柿子酒。“這些酒都是純糧純果釀的,親戚朋友嘗了都說好,不少人專門來買,每年能多賣千把塊錢。”他笑著說。
多元經營模式讓張吉漢的“小產業”形成了良性循環,不僅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也為他帶來了更加豐厚的收入。如今,他單靠這份家門口的“小產業”每年就能有近5萬元收入,生活過得越來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