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張承喜 趙苗 匡世友)“太陽出來像盆火,曬得賢妹沒處躲,哥把草帽送給妹,叫他太陽莫曬我……”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越過山梁,照耀在漢濱區壩河鎮的大地時,村民們吼著粗獷的山歌調子,采黃花、栽紅薯、賽山歌,歌唱著如今的幸福生活。
透過車窗,放眼望去,一座座大棚、一片片林地、一個個園區掩映在青山綠水中,已然成為漢濱區壩河鎮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近年來,該鎮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以“三變”改革為抓手,依托資源優勢,多措并舉發展“一村一品”,把貧困戶鑲嵌在產業鏈上。全鎮種植烤煙800畝、獼猴桃1200畝、核桃6400畝、紅薯800畝、辣椒450畝、黃花350畝,建成規模化養殖場3個、園區3個。
紅色黨旗引領 把貧困戶鑲嵌在產業鏈上
眼下,正值芒種時節,在漢濱區壩河鎮伍家灣村的紅薯地里,貧困戶張興思正把紅薯秧苗栽植到地里。
幾年前,張興思還居住在山上破舊的土坯房內。如今,他從山上搬到山下集中安置點,住起了“小洋樓”,還變身為產業工人。
“這要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住上新房子,我們還在黨員老崔帶領下,一起發展產業,廠里生產的粉條賣到全國各地了!”
張興思說的老崔,名叫崔世滿,腦子活、能吃苦、有眼光,曾經在外打拼多年,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返鄉后,又買了8輛車跑客運,是村里第一個名副其實的“老板”。
“我是一名黨員,若不能幫村民干點事,帶著村民一起致富,我覺得羞愧。”自己過上了好日子,但村民們還在貧困線上徘徊,這對崔世滿來說,心里很不是滋味。
伍家灣村種植紅薯歷史悠久,當地用紅薯做成的粉條更是因為口感獨特、味道鮮美而家喻戶曉,名揚四方。何不把村民組織起來發展粉條產業?讓城里人也吃上正宗紅薯粉條。崔世滿毅然賣掉運輸車輛,拿出多年積蓄,帶領村民成立壩河鎮鴉鴿山種植專業合作社,并注冊了“秦巴老崔粉”商標。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崔世滿帶領下,合作社流轉土地1000余畝,年產紅薯180萬斤,生產粉條30余萬斤,產值500余萬元,帶動貧困戶157戶612人。合作社生產的粉條等農特產品入選“中國著名品牌”。2018年6月,崔世滿被漢濱區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壩河鎮堅持黨建引領,大力開展“雙樹雙帶”活動,積極鼓勵黨員示范戶和產業帶頭人領辦專業合作社發展產業,把貧困戶鑲嵌在產業鏈上,帶動貧困群眾共同增收。全鎮先后涌現出崔世滿、沈懷文等多名黨員示范帶頭人,累計帶動貧困戶343戶參與到產業發展中。”壩河鎮黨委書記楊琳說。
借力三變改革 激活沉睡的土地資源
仲夏時節,萬物蔥蘢。走進壩河鎮寺姑村,盛開的黃花把大地裝扮成一片金黃,令人陶醉。
“端午剛過,我們的黃花就開始采收了,馬上就可以變成現錢了!” 54歲的貧困戶張遠成手挽竹籃,穿梭在花叢中,臉上樂開了花。
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草地,村里的青壯年都外出務工,土地閑置撂荒。為了利用好土地資源,扶貧干部動員貧困戶以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方式,參與產業發展,獲得收益。該村黃花種植面積達350余畝,帶動貧困戶30戶,黃花產業成為群眾脫貧增收的特色支柱產業。
山下黃花花正艷,山上林果已飄香。在寺姑村的生態獼猴桃產業園區里,貧困戶馮文章正在地里忙碌。“我以每畝300元的價格,把12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平時在園區打工掙錢,一年收入1萬余元。” 馮文章欣喜地掰著手指算著收入賬。
寺姑村有村民277戶1177人,其中未脫貧戶76戶252人。為了增強“造血”功能,保證貧困群眾穩定脫貧,該村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由14家家庭農場為骨干成員組建成立壩河鎮寺姑山地生態獼猴桃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引進安康市龍泰集團公司參與產業發展,共發展獼猴桃1200畝。
目前,寺姑村通過“三變”改革,采取土地流轉、園區務工、入股分紅、勞務輸出等形式,共流轉土地800余畝,帶動貧困戶120戶,人均年增收500余元。
村民抱團發展 走出脫貧致富新路子
走進壩河鎮斑竹園社區,映入眼簾的一座現代化養殖場格外引人注目,圈舍里的肉牛站在食槽前,體型健碩,正等待飼養人員添料喂食。
“大雁無首難成行,羊群領路靠頭羊。我作為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就想帶著貧困群眾抱團發展,搞個養牛場。”汪順金回憶起當初建牛場的想法,至今記憶猶新。
說了算,定了干。通過帶領當地貧困戶創辦康金興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再按照統一提供種畜、統一技術、統一保底價格、統一收購的思路,通過土地流轉、農場務工、牧草種植、繁育代養和入股分紅(大股代小股)等形式,吸納貧困戶9戶40人帶資入股,與5戶24人簽訂代養繁育協議,與15戶62人簽訂長期牧草供應合同,養牛規模達200余頭。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合作社的帶動下,群眾抱團發展養牛產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下一步,我們計劃購買新品種肉牛130頭,繼續擴大養殖規模。” 對于未來,汪順金充滿信心,他正帶領貧困戶走出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