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善剛
棚外萬物蕭條,棚內香菇長勢喜人。正值香菇豐收季,近日,在漢濱區茨溝鎮紅巖食用菌種植大戶劉立全的大棚中,采摘、裝箱,一片熱鬧景象,工人們忙得不亦樂乎。
眼看自己大棚里的香菇馬上就要變成一個個金元寶,劉立全的臉上難掩喜悅。
今年39歲的劉立全本是茨溝鎮紅巖村的貧困戶,以前靠在家務農,每年收入只能勉強糊口,日子過得捉襟見肘。看著村里鄰居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他暗自下定決心,也要努力跟上大伙兒的致富步伐。
2017年,紅巖村引進食用菌培育技術,在村里成立了紅巖食用菌基地,組織群眾接受香菇種植技術培訓。這幾年,通過在園區務工、發展香菇種植等方式,全鎮6個村182戶422名貧困群眾實現增收。
劉立全2018年在香菇園區種植技能實訓中表現良好,在園區的推薦下承包了4個大棚2萬袋香菇,嘗到了甜頭。2019年,學成技術的他主動退出了園區,在自家門上搭起了大棚,種了4萬棒香菇,每袋香菇純利潤2元,年收入能達8萬元。加上務工收入和產業分紅,2019年他順利脫了貧。
紅巖村是漢濱區深度貧困村之一,近年來,在產業的帶動下,當地群眾實現了入股有分紅、務工有工資、同步同業有訂單的目標,多種增收途徑為脫貧上好了“保險”,這種“村有四式、戶有八法”資產收益模式,成為當地群眾增收的“新路子”。
探索新路徑,找到致富新路子的還不止紅巖村,茨溝鎮的另一貧困村佛爺巖村,在脫貧致富路上也有了自己的創新探索。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群眾收入難的問題,佛爺巖村利用涉農資金整合100萬元產業引導資金,通過陜西安康天瑞塬生態有限公司的帶動和幫扶,利用企業幫帶和土地流轉的形式,在村子里建起了250畝的蔬菜大棚。
“以前種烤煙受指標限制,每戶每年毛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有了蔬菜大棚后,每畝能達到6000元左右。”佛爺巖村黨支部書記李世軍介紹,將農戶土地流轉過來統一規劃建設,再將建好的大棚免費提供給貧困戶經營,也就是返租倒包,不僅帶動了貧困戶的積極性,而且收益也得到了顯著增長。
把龍頭企業作為脫貧致富的有力抓手,長期以來,佛爺巖村利用這種企業幫帶和資產租賃的方式,通過返租倒包、土地流轉、園區務工和入股分紅等增收手段,讓每個貧困戶家庭至少有了兩種以上收入來源。
將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不斷打好“組合拳”,不僅是茨溝鎮的有效實踐,也是漢濱區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該區不斷完善“黨支部+X+貧困戶”和“村有四式、戶有八法”資產收益扶貧模式,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至目前,累計使用涉農整合資金15.4億元用于產業發展,231個貧困村率先實現集體經濟“薄弱村”“空殼村”清零,每個貧困村均建立了集體經濟組織和互助資金協會。依托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持續發展現代農業園區185個、培育龍頭企業52家、規范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851家、認定家庭農場167個。完善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機制,累計帶動貧困戶1.95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