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龍春來 馬甍
近年來,漢濱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把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有機融合,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有力抓手,通過“抓支部、優路徑、強支撐”,探索“村有四式、戶有八法”發展模式,推動全區231個貧困村全面實現“薄弱村”“空殼村”清零,帶動6.15萬戶20.14萬貧困群眾如期脫貧摘帽。
該區持續深化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抓兩頭、帶中間、促整體,大力實施“千村示范、萬村達標”創建工程,強力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持續發揮“一軸四區”黨建示范帶、“紅色茶旅”“高速先鋒”精品線路示范引領作用,建成區級以上標準化示范村175個,整頓提升軟弱渙散村黨組織58個。該區落實村黨組織書記區級備案和村干部人選資格區級聯審制度,清理不符合資格條件31人,調整不勝任崗位工作人員9人,將485名政治素質好、“雙帶”能力強、群眾口碑好的年輕干部選進村級班子,全區348個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全面實行“一肩挑”,同步兼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該區實施村干部素質提升工程,組織3000余名村干部參加區級輪訓,選派69名村干部參加中省鄉村振興、實用人才、創業富民等專題培訓。采取政策鼓勵、鄉情感召等措施,“回引”一批視野寬、思路活、資源廣的優秀人才回村任職或返鄉創業,將72名種養殖能手、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人才等培養成黨員和村級后備干部,推行“一村一大學生計劃”,選配299名大學生到村擔任主任助理。
在此基礎上,該區堅持因村制宜、分類推進,編制“1+26+X”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將348個村細分三類,對基礎較好村,支持村集體自主發展特色產業;對基礎薄弱村,采取支部聯建、產業聯盟幫帶發展;對試點示范村,實施“撥改投、投轉股、股分紅”,引導村集體將資金、資產、資源有償投入到經營主體。深化“支部+X+貧困戶”脫貧模式,采取企業幫帶、異地置業、光伏產業、資產租賃“四種方式”壯大村集體經濟。探索實踐“土(林)地入股、訂單收購、園區務工、技術培訓、同步同業、生產托管、返租倒包、電商帶動”八種方法,帶動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先后打造建民街道忠誠村、流水鎮中心社區等17個集體經濟“樣板工程”,通過以點帶面,示范引領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此外,該區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整合涉農資金、蘇陜協作等扶貧資金,建立貧困村互助協會和民間資本準入機制,撬動各類項目資金投入脫貧攻堅。按照貧困村不低于100 萬元、非貧困村不低于50萬元的標準,向每個村互助資金協會注入財政資金,解決發展產業資金難題。累計投入8.15億元支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平均每個村經營性資產達到160萬元,村集體經營收益達到2286萬元。強力實施干部幫扶、人才下鄉、科技進村活動,大力組織愛農村、懂經濟、有經驗的干部和人才走進村組一線,支持、幫扶、指導、引領農村發展和脫貧攻堅。全區選派725名駐村工作隊員和245名第一書記到村開展幫扶,選派231名科技特派員到村送經驗、送辦法、送技術,培育540名職業農民支持村級集體發展產業,建成94家電商服務網點協助農產品銷售,發展現代農業園區185個、培育龍頭企業52家、規范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851家。制定資金管理、收益分配、成效考核辦法,將集體經濟發展實績與鎮辦黨建考核、書記述職評議、村干部薪酬補貼掛鉤,推行認領一個書記項目、整頓一批軟弱渙散村、轉化一個經濟薄弱村的“三個一”工作法,倒逼責任落實。建立村級干部隊伍基本報酬、績效考核和意外保險制度,從2019年4月起,為村干部每人每月增發生活補貼600元,有效激發了村干部敢想、敢闖、敢干熱情。建立了項目篩選、收益分配、資產擔保等一系列制度機制,形成了全程監督體系,確保村集體經濟安全高效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