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康市漢濱區結合漁業養殖和水稻種植特點,充分發揮“富硒”和“有機”特色品牌效應,先后出臺《2020年全區農業農村工作要點的通知》、《漢濱區漁業綠色發展項目實施方案》,發展極具生態健康優勢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
據記者調查,2019年,漢濱區發展稻漁種養面積2200畝,實現畝均增收1000元以上。2020年,漢濱區計劃發展稻蝦綜合種養面積1萬畝,培育稻漁綜合種養示范村鎮和以稻漁綜合種養為特色的休閑農業(漁業)示范基地4個。
助力脫貧攻堅,共同致富
“現在我們在這里插秧、薅草、割谷子,除了下雨天,天天都有事干。”貧困戶劉坤英笑著說道,像她這樣在漢濱區縣河財梁蝦稻園務工的已有20多人,每人每天可以獲得80-100元的收入。
漢濱區 大河鎮流芳村黨支部書記何啟奎說:“去年我們村發展了70畝稻田養魚,區漁業站幫忙協調加工企業到田邊回收魚,現場過秤、現場付款,貧困戶切實從中得到了收益,今年農戶們都熱情高漲,我們打算再發展100畝,目前正在整地開溝,估計下個月定購的魚苗就能進田了!”
“稻漁綜合種養,突破了傳統種養領域界限,有效利用農業生產的時間與空間,產生的效益 ‘1+1>2’。”王貴鋒說,漢濱區通過“一業一龍頭”示范帶動推廣,實行訂單生產,實現以銷定產、以產促銷,種養規模迅速擴大,農民的技術能力得到提升,盈利面逐步擴大,畝產有機稻米300-500公斤、稻花魚50-75公斤,稻花蝦50-100公斤,畝效益2000-5000元。
提高品質,漁糧共贏
漢濱區水域總面積15.3萬畝,水田總面積10.4萬畝,其中宜漁面積8萬畝,自古就有稻田養魚的農耕文化,發展稻漁生態綜合種養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2019年,全區開始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示范區畝均增收2000元以上,實現“一田兩用、一水雙收、漁糧共贏”。
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促進生態農業健康發展。據記者了解,稻田魚、蝦、蟹食害蟲、除雜草,還可以消化水稻秸稈,產生的殘餌糞便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保肥增肥、恢復地力,有利于水稻栽培生產。
同時,水稻為魚、蝦、蟹提供了極佳的隱蔽、棲息場所,有利于生長,稻田的有機腐殖質及滋生的各類水生生物為之提供了品種豐富的餌料。稻漁種養極少使用化肥農藥,解決了農田秸稈廢棄難題,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這種模式下生產的稻、漁極具風味,品質好,食品質量安全更具保障。
強化指導,提升水平
“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掌握種養技術必不可少。”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王貴鋒說,首先,要適度開挖田間溝,加固田埂,做好進排水及攔魚防逃設施,有效隔離種養區域;其次,要根據季節、天氣變化以及水稻曬田要求調控水位,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嚴格按照稻漁綜合種養的技術規程進行日常管理,做好病害防治工作。通過“稻為漁棲息,漁為稻供肥”的稻漁共生模式,實現 “綠色、高效、生態、循環”。
據悉,區漁業生產工作站因地制宜制定稻魚、稻蝦綜合種養技術規程,通過現場培訓、參觀、技術宣傳冊等多種形式,加強典型宣傳引導,提高科學種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