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汪金波 匡世友 吳亞君
日前,在漢濱區公示的2019年度貧困村退出公告中,洪山鎮曾經最窮的10個村全部榜上有名,這是該鎮繼2018年度脫貧攻堅工作榮獲先進單位稱號后,交出的又一份優異的“成績單”,也標志著全鎮所有村實現脫貧摘帽。
近年來,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洪山鎮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和擔當,發揚苦干實干精神,下足“繡花”功夫,經濟社會連續逆勢疾奔,扛起了漢濱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排頭兵的大旗。
地處漢濱區西南角的洪山鎮,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返貧風險高。全鎮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520人,貧困戶總量居全區第3位,為漢濱區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同時,該鎮曾經還是漢濱區有名的“信訪大鎮”,社情民意復雜,社會風氣較差,經濟發展緩慢。2015年,在鎮村綜合改革中,原石轉鎮撤并到洪山鎮,群眾抵觸、多次上訪,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時任漢濱區紀委副書記的鄒遠利臨危受命,被組織派往洪山鎮擔任黨委書記。
“那時候的洪山鎮底子薄、矛盾多,要想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就必須要抓好黨建工作,以黨建引領脫貧攻堅,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臨危受命的鄒遠利,會同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龔正宏一道找準問題根源、對癥下藥。工作中,最苦、最累、最麻煩的“活”,主要領導、班子成員先上;最偏遠的村組、最貧困的農戶,鎮主要領導掛帥破題、傾力幫扶。
抓黨建、育能人。該鎮還把能人、黨員聚集在產業鏈上,把黨建工作細化到人、量化到崗,倒逼一線黨組織負責人落實黨建責任。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將一批政治堅定、作風過硬、服務意識強的優秀黨員吸納進村兩委班子,將黨的建設挺在脫貧攻堅最前沿。
周在林是乾隆村的一名普通黨員,也是一名回鄉創業的退伍軍人,靠著勤勞、踏實、肯干,在村里帶頭發展瓜蔞產業100畝,2017年率先主動申請退出貧困戶。如今的生活越過越好,他又開始幫助其他貧困戶發展瓜蔞產業,通過土地入股、園區務工等方式帶動30戶貧困戶,戶均增收5000元。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5年來,洪山鎮已培養出43名致富帶頭人。“他們不僅帶領貧困村民脫貧致富,也是基層黨組織的后備力量。”鄒遠利說。
脫貧攻堅就是精準滴灌、靶向治療,貧困的“痛點”在哪里,洪山鎮工作的重點就跟進到哪里。
天池村過去產業單一、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發展滯后,洪山鎮新一屆領導班子到任后,精準把脈,理性探索,把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通過“村黨支部+公司+基地+貧困戶”模式,依托大運富硒食品有限公司,建成油茶園4613畝、核桃園10萬畝,帶動貧困戶142戶496人。“現在村里短、中、長產業都有了,群眾致富更有保障了!”天池村黨支部書記汪全銀信心十足。
摸實情,做實功,出實招。天池村是洪山鎮精準施策拔“窮根”的一個典型縮影。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洪山鎮對照577標準,根據貧困村、貧困戶的不同情況,圍繞“兩房”、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工作短板,精準制定整改措施,現場解決每個村組實際問題和難題。全體鎮村干部堅持一線指揮,蹲點調研、解剖麻雀、攻克難點,全鎮形成了領導帶著干、群眾跟著干、爭先恐后干的攻堅氛圍,村村都掛出作戰圖,做到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鎮村黨員干部沖鋒在一線,與貧困群眾齊心協力搞建設,將戰斗堡壘建在最艱苦的一線,將黨旗插在最需要的地方。
在基礎設施上對標對表。該鎮嚴格按照脫貧攻堅工作要求,正排工序、倒排工期,堅持條塊結合的責任體系,鎮黨委書記、鎮長作為第一責任人,壓實責任。建成通村路98.4公里、“油返砂”167公里、人飲工程15處,完成低壓線路改造73公里。
在“兩房”建設上對標對表。該鎮落實“領導聯村、干部包戶”工作辦法,強化督查檢查和周通報制度,加快當年脫貧退出達標認定工作進度。并專門成立督察組,定期不定期到社區建設現場檢查督導,重點加強對工作進度和質量的跟蹤檢查,及時發現并解決存在問題。完成易地搬遷1305戶4378人,危房改造323戶620人。
在幫扶成效上對標對表。該鎮對照脫貧標準,圍繞年度脫貧任務,逐組逐戶對標對表,制定落實補差補短措施,堅持問題導向,認真做好各級各類反饋問題的整改落實,不斷提升工作質效。
一壟壟油茶樹在鳳凰山下鋪開,一眼望不到頭。在該鎮小埡村,油茶成為村民發家致富的“金蛋子”。2015年,安康鳳南富硒油茶產業園區在該鎮小埡村、蒿坡村、乾隆村共流轉土地11800畝,集中連片栽植油茶5700畝,對基地員工和農戶在油茶的種植、管護、施肥、防蟲方面進行全方位指導,有效帶動貧困戶121戶,實現人均增收3000余元,實現了群眾增收和企業增效的雙豐收,鳳南富硒油茶產業園區也發展壯大成全市最大的油茶產業基地。“這兩年村里人的日子越過越好,我一邊來園區打工,一邊在家里發展產業,脫貧勁頭足著呢。” 油茶基地里,46歲的貧困戶雷和興和大伙兒一邊忙碌著,一邊爭相說著今年的打算。
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有力抓手”,也是實現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根本之策。近年來,洪山鎮根據當地實際,科學籌劃“兩業”,不斷加大就業扶貧和產業扶持的力度,增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拓寬貧困戶的增收渠道,從經濟上夯實脫貧根基,確保實現高質量穩定脫貧。
在產業發展上,該鎮明確將油茶、核桃、茶葉和經濟林作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和增加群眾收入的主導產業。通過園區承載、龍頭帶動、示范引領,推進農業園區標準化建設,聚力打造“一河一線”主導產業集群,以五堰河為核心,發展核桃2萬畝、油茶1萬畝,輻射帶動牛山村、糧桑村、陳梁村等10個貧困村,形成萬畝核桃和萬畝油茶帶;以高速引線為軸,依托鄉村旅游,加快民宿產業發展,建設萬畝生態林,生態治理成效初步顯現。此外,該鎮積極探索創新,依托社區工廠、富硒食品加工兩大主導產業,以返鄉創業工程為龍頭,突出兩小兩快特點,即:投資小、風險小,帶動快、見效快,把扶貧車間建到村邊路邊、田間地頭,讓貧困群眾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實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目前,洪山鎮共發展核桃、茶葉等林果經濟3.5萬畝,建成5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3004戶貧困戶享受到退耕還林政策,開展農業產業技術培訓5000余人,生態補償1314戶3942人,產業扶持895戶3193人,就業創業959戶3452人,茶葉、魔芋、生態豆腐、真硒水成為當地農業產業發展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