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妍 通訊員 劉晨
全年接待辦事群眾10余萬人次,辦理審批服務事項12.5萬余件;完成建設工程招投標項目54項,成交金額合計3.88億元;政府采購119項,成交金額2.39億元;12345平臺辦理工單14145件,按期辦結率達100%……成立僅僅一年的漢濱區行政審批服務局,用實際行動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
一年來,漢濱區持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快推進“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取消和下放審批事項,深化“證照分離”“照后減證”改革,依托政務大廳打造區級統籌、整體聯動、部門協同、一網通辦的“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實現“最多跑一次,只進一道門,能辦所有事”,全力打造全市一流的政務服務環境。
審批“集中瘦身” 發展“加油提速”
“從前都說找政府部門辦事‘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在大不一樣了,工作人員不僅態度好,效率也高!”去年8月16日,某公司負責人章先生,通過陜西省工商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服務平臺進行網上注冊登記,下午就拿到電子營業執照;到政務服務中心戶政窗口辦事的唐先生,窗口工作人員通過內網實時傳遞相關數據,將原本需要2個月審批期限的補錄流程縮短到了1天之內,使他的遷移證明和在深圳落戶問題得到了解決。這些只是漢濱區行政審批服務局減政放權的一個縮影。
簡政放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推進 “放管服”,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是牽動“牛鼻子”的改革。漢濱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局長徐開坤說:“一門一網一次”是漢濱區行政審批服務局牽頭推進的重點改革,也是其成立之初“服務便民”的不變初心。該局成立以來,將區級部門所有審批服務事項納入政務中心“一門辦理”,進駐政務大廳的單位由原來的22個增加到42個,服務人員由原來的120余人增加到170余人,新的大廳設置了200個服務窗口,進駐事項636個,真正讓企業辦事“只進一道門,只跑一個窗,只找一個人,最多跑一次”。
針對過去存在的企業辦事“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等機關作風問題,漢濱區政務服務中心將“一門一網一次”改革納入年度目標管理績效考核體系,并采取專題部署、專項巡察、聯合督查、暗訪通報等多種監管督查手段,讓“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徹底成為歷史。嚴格落實首問負責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時辦結制、服務承諾制、容缺受理、“好差評”等制度,建立電子監察系統,用科技手段強化對審批服務的監督,及時發現、糾正問題,對檢查發現的問題,明確時限,落實整改;設立投訴電話和舉報信箱,接受基層、群眾和社會各界的廣泛監督,確保各項改革措施落地生效。
組織進駐單位深入貫徹落實《優化營商環境十大行動方案》,面對面、近距離解決企業和群眾辦事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確保“放管服”改革各項舉措在政務大廳落地、落實、落細。依托12345服務熱線平臺,完善營商環境監督、投訴、受理、督辦、反饋工作機制,以“零容忍”的態度推動嚴懲損害營商環境、侵害企業利益行為,堅決打通營商環境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一門一網一次’改革強化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從企業和群眾辦事的‘第一視角’出發,優化再造辦理流程,讓企業和群眾辦事更加方便快捷。”徐開坤說。
信息“數據跑路” 服務“零距離”
簡政放權、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是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為方便群眾辦事,漢濱區行政審批服務局用心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以群眾辦事線上“一網通辦”、線下“只進一扇門”,現場辦理“最多跑一次”為目標,在政務服務網上公布了420個“最多跑一次”事項和100個“最多跑一次”高頻事項,開通網上辦理渠道。政務中心啟用了無聲叫號系統,方便群眾網上抽號、網上預約、網上咨詢。行政許可等六類共583個事項中467項事項實現網上可辦,網上可辦率為80.1%;加快政務服務智慧平臺“i安康”推廣,積極引導辦事群眾安裝、注冊“i安康”手機APP,不斷提升網上辦事平臺使用率。
多個部門來回跑、群眾排隊等候時間長、辦理過程手續繁冗……這些曾是窗口辦事群眾的煩心事。如今,在區政務服務中心扎堆排隊等候辦事的人少了,可供選擇的辦事方式多了——足不出戶線上辦、隨時隨地掌上辦、在家門口就近辦,辦事便捷度顯著提升。
“你有什么需要辦理的嗎?”近日,家住關家鎮的李女士前往中心詢問大病二次報銷事宜,剛剛進入大廳門口,一名工作人員就熱情地迎了上來。在這名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僅用了十多分鐘就完成了大病二次報銷的所有事情。
漢濱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始終把窗口服務作為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用心推行精細化服務。針對老、弱、病、殘、孤等特殊人群,漢濱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實行上門入戶提供服務,推行新開辦企業免費刻制印章,真正實現企業開辦“零”費用,證照材料免費復印、免費郵寄,切實解決企業群眾“來回跑”難題。同時,建設標準化母嬰室和“健康驛站”,安放電子血壓計、身高體重測量機、健康管理查詢機等設備,開展健康管理自助服務。還爭取7路公交經停水景灣,門前規劃了多個停車位,盡最大努力方便群眾辦事。
打造12345熱線品牌,全面落實“群眾有所呼、政府必有應”要求,暢通“聽民聲、匯民意、解民憂”渠道,不怕麻煩,持續完善轉辦督辦問效工作機制,及時解答群眾訴求、政策咨詢、社會管理服務和便民服務等方面需求,回應社會熱點問題。
從今年2月19日起全面恢復對外辦公以來,該局嚴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安排專人在門口設立檢測點,備足測溫、消毒、防護物品,對辦事群眾做好信息登記、體溫監測、宣傳防疫知識等工作,明確規定進出政務服務中心人員必須佩戴口罩,并及時引導群眾在辦理業務后盡快離開,減少逗留時間,最大限度避免人員聚集,最大限度辦好企業群眾所需所求事項。
服務好不好,群眾說了算。為了提升群眾的滿意度,該區不斷強化服務效能監督,嚴格審批服務工作考核管理,健全運行管理制度機制,認真落實信息公開、一次性告知、首問責任、告知承諾、文明服務等制度,切實規范服務行為;通過值班巡查、視頻巡查、三方評估、差評投訴處理等方式,加強對三級中心的監督管理;廣泛開展優質服務競賽,常態化評選優質服務窗口、黨員示范崗、服務明星,著力打造“親情服務、滿意一百”服務品牌,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
資源交易“網上辦” 操作程序“曬陽光”
“現在,評標過程全流程電子化,公開、透明。作為投標方,我們很放心,也很滿意。”日前,陜西某項目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女士在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進行招投標業務,該中心全流程電子化服務讓她對中標多了一分信心。
漢濱區首例不見面遠程開標順利完成,繼無紙化投標、全過程網上招標,漢濱區招投標服務中心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達到新的高度。為保證評標專家專業性,按照“統一建庫、分類管理、資源共享”原則,將發改委綜合類、建設工程類評標專家庫進行整合。目前專家庫人數達100余人。
招投標過程最容易滋生腐敗和暗箱操作,領導干部、管理機構、評標專家等人為干預易導致工程腐敗、職務腐敗,引發招投標市場失信。為破解這一難題,漢濱區行政審批服務局依托信息化建設,近年來相繼建設漢濱區建設工程招投標網上系統、漢濱區招標采購交易系統、電子化資格審查系統、電子化技術標商務標評審系統、漢濱區施工、監理企業誠信平臺、“漢濱招標采購”信用評價管理APP、漢濱區遠程開標系統,目前進行整合形成無紙化網上交易平臺,實現投標企業在網上即可完成投標活動全過程。
據了解,漢濱區招投標網上交易平臺電子化程度已走到全省前列。一是運用信息化技術實現無紙化全流程招投標交易,投標單位異地全程參與可以看見評審委員會的評審全過程,評標評審工作陽光操作。二是規范開標會議流程,實現開標會議規范化,標準化操作。三是交易平臺自動采集各階段業務辦理數據、采集開評標現場音視頻文件、專家在評標全行為過程,最終生成交易項目匯總資料,全程留痕,可溯可查,增強評審行為透明度,加強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
徐開坤介紹說:“交易全程電子化,不僅實現了‘一網通辦’放管服改革目標,而且把公共資源交易‘曬’在陽光下,確保了公共資源交易的公開、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