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鑫鑫
自2017年起,漢濱區堅持把發展電子商務作為實現追趕超越的重要戰略舉措,通過聚力精準施策,積極作為,銳意創新,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走出了一條“電商+X+貧困戶”的扶貧新路子。
讓品牌塑造電商
漢濱區將電商扶貧作為全區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設立正科級事業單位——互聯網產業發展服務中心,統籌推動電商扶貧工作。
成立電商工作領導小組,把電商扶貧工作納入對各鎮辦和區級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范疇。積極爭取中省市在電商扶貧體系建設、人才培訓等方面給予的支持,研究制定電商扶貧獎勵扶持辦法、稅收優惠政策、金融支撐和考評機制等配套政策,2018年區財政已整合資金500萬元,作為電商扶貧專項資金,對帶動貧困戶效果明顯的電商企業和鎮村服務站點給予一定獎勵。
充分利用“漢濱電商”等媒體,向社會傳遞電商資訊,營造知電商、做電商的社會氛圍。受邀參加央視三套《向幸福出發》節目,強有力推介了漢濱富硒品牌;新華社記者專題采訪報道漢濱電商扶貧經驗,產生了較強社會影響力,為該區電商工作打開了新局面;中央網信辦、陜西省委網信辦和陜西省扶貧辦主辦的“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小康——陜西在行動”網絡主題采訪活動走進漢濱區互聯網產業園,深入了解報道了漢濱區電商扶貧、電商助殘等工作。
讓模式托起電商
“服務站點+貧困戶”幫帶式。該區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個人融合”的總體思路,積極引導電商企業大力開展鎮村電商運營服務站點建設,同時將便利店、農產品購銷等業務在服務站點進行有機疊加,讓服務站點發揮更大作用。依托已建成的鎮村電商運營服務站點,將電商服務觸角下探到鎮村、延伸到農戶,重點為農戶提供工業品代購、農產品代銷等服務。落實每個服務站點合伙人協議幫扶10至20戶貧困戶,通過對接淘寶、京東、拼多多等網絡銷售平臺,組織開展義賣活動,有效帶動貧困戶將農副產品銷售出去。
“電商企業+貧困戶”搭載式。利用“三變”改革機制,積極引導85戶電商企業深入貧困村開展產銷對接活動,組織巴山硒谷等43家電商企業與貧困戶簽訂購銷協議,通過訂單生產、產品回購等方式,有效帶動貧困戶增收。同時充分發揮“撥改投”資金指揮棒作用,引導電商企業與貧困戶簽訂精準扶貧幫扶協議和入股收益協議,鼓勵企業將分散貧困戶“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農特產品充分挖掘開發出來,統一策劃、統一包裝、集中銷售,通過銷售產品、企業用工、參股分紅等形式,形成“電商企業+貧困戶”搭載式的電商扶貧模式。
“技能提升+貧困戶”造血式。針對轄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和殘疾人員,大力分層分批開展電商戰略、創業、技能、電商扶貧等培訓,教會他們開辦個人網店、進行店鋪裝修、上傳產品圖片、進行文案編輯和推廣宣傳。區電商服務中心通過拍攝產品詳情圖,建立農副產品數據包,將數據信息資源免費提供給貧困戶,使貧困戶經營網店更加方便。2020年上半年,該區組織開展了4期精準培訓,培訓學員588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4人次,殘疾學員24人次)。
讓網紅促飛電商
讓數據“變現”。該區結合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創建工作,把“大數據+電子商務”和精準扶貧有機結合,自主研發出漢濱區電商扶貧大數據系統。該系統通過整合區、鎮、村三級電商服務站點線上線下資源,實時抓取并匯總各類電商平臺數據資源,提供包括產業布局、農產品供需及市場行情、產品溯源、物流快遞信息、站點運營情況、電商人才培訓、新聞資訊等相關的專業化數據,推動大數據技術在電子商務領域的實踐和應用,從而全面掌握電商企業經營狀況、行業動態、區域發展和消費者動向,為扶貧決策提供精準、有效、可靠的數據支持,助力精準扶貧工作開展。
打造本土網紅。為打造專業網絡主播,提升漢濱區農副產品市場知名度,該區舉辦電商網絡直播“硒哥硒妹”培訓班,培養一批本土主播,提升富硒農副產品品牌知名度,以此促進銷售。通過開展直播帶貨培訓,打造出了一批本土網紅,其中張萬路(秦巴奶奶 秦巴憶味)、楊瀅(大瀅媽媽愛做飯)的抖音號粉絲量超過百萬。在5月18日舉辦的安康市特色產品電商直播帶貨推介活動上,現場簽約和線上直播帶貨銷售共計達13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