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汪金波 胡智賢
常言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這段時間,廣東客商龍武比以往干勁更大了,因為他到漢濱區投資開辦社區工廠后,遇到了一連串的好事:從2019年5月建設第一個社區工廠到今年7底,一口氣又建了11家工廠,還把集設計、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總部搬到了漢濱區;8月中旬,社區工廠貸款批了下來的同時,申請的對外出口手續也全部辦妥……
目前,在漢濱區,像龍武一樣時常遇到“喜事”的社區工廠還有104家,較2015年增加78家;廠房面積8.8萬㎡,總投資2.89億元;解決就業人數6371個,其中貧困戶2126個,預計年總產值近5億元。
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大背景下,漢濱區新社區工廠建設快速推進的“加速度”和“高密度”讓人驚嘆,成為全省上下奮力追趕超越加快發展的一個生動寫照。漢濱區新社區工廠快速發展的背后,秘訣何在?“敢于打破過去固有的思維觀念和做法,在開拓創新上著力,在創優環境上入手,打造起軟硬兩塊服務品牌,贏得發展!”回首漢濱區新社區工廠發展歷程,漢濱區委書記王孝成說。
搶抓機遇 創新發展
2018年底,漢濱區到沿海幾個重點工業城市組織召開在外創業人士座談會時,聯系上了趙輝等一批老板。趙輝在外漂泊多年,他們早就想回鄉干點事業,一是總要落葉歸根,二是也能為家鄉發展做點貢獻。
“以前總覺得咱們老家沒有發展企業的條件,這兩年每回來一次都能感覺到不一樣的變化,我們回來發展,不僅有地方,還能節約相當一部分資金,好多老鄉都想回來!”趙輝說。
作為全省扶貧搬遷發源地,“十二五”以來漢濱區攻城拔寨,脫貧攻堅取得重要進展:5.59萬戶19.97萬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在新家園里開始了嶄新生活。對于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的部分搬遷群眾來說,新的家園、新的面孔、新的環境……他們在好奇的同時,還有一絲的不安,有的甚至是惶恐——在哪里就業?靠什么增收?
民之所想,我之所為。漢濱區委、區政府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滿懷深情,努力為搬遷群眾尋找“搬得出、住得下、能發展”的路徑。
“搬遷戶群眾中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剩下的往往是‘三留守’人員,需要結合留在社區的婦女、中老年勞動力特點,因地制宜,讓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漢濱區政府區長范傳斌說。
鑒于此,漢濱區以充分就業、精準脫貧為目標,探索在移民安置社區創辦以家庭手工業為主要業態的“新社區工廠”,幫助搬遷農民實現就地就近就業。該區一是全面摸清搬遷戶的家庭情況、致貧原因、勞動能力、發展意愿,因戶施策、對癥下藥,幫助制定脫貧措施和幫扶項目,明確脫貧路徑。二是堅持“先業后搬”、“以業促搬”、“以業定搬”的發展思路,認真分析各個社區周邊主導產業、集體資源、勞動力分布、就業狀況、人均收入等優劣勢,確定對全區規模在300戶以上的移民搬遷社區建設標準化廠房;對規模100戶以上的移民搬遷社區建設加工車間。讓搬遷群眾“樓上居住、樓下上班”,確保安居樂業。
開工辦廠,最愁的是用地。面對土地緊缺的難題,漢濱區統籌規劃,將移民搬遷安置社區建設與新社區工廠同步規劃、設計,在每個大型安置區一樓預留門面房用作社區工廠廠房,并配套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所有廠房均根據帶動就業的多少,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實現免費使用,確保返鄉創業有場所、工廠生產有車間、群眾就業有崗位。
筑巢引鳳 帶動發展
7月28日,安康市漢濱區譚壩鎮松壩社區松壩緣毛絨玩具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縫紉、充棉、縫制、包裝生產車間井然有序,三百多名工人正有條不紊地忙碌著。一批批制作精美、憨態可掬的毛絨玩具正“整裝待發”,即將被運往國內各大城市以及歐美市場。
“我們現在一天能生產5千余個玩具成品,毛收入10多萬元……”松壩緣毛絨玩具公司董事長劉德財說。作為全市規模最大的毛絨玩具加工廠,松壩緣毛絨玩具項目于2018年初落戶漢濱,項目已投資1100余萬元,計劃再投資1000余萬元,建成集原料生產、成品加工、包裝出口為一體的大型毛絨綜合玩具生產項目。
之所以敢有這么大的手筆,江蘇揚州客商、松壩緣毛絨玩具社區工廠董事長劉德財道出了原委:“我們不僅看中漢濱的好資源、好環境,更重要的還是黨委政府的熱情服務!”
“企業需要解決的廠房、招工及工商注冊、用水用電、稅務申報、進出口等手續,政府安排專人全部給我們代辦了,這里的營商環境比我們老家好,我還要介紹更多的朋友來這里發展!”劉德財感慨道。
發展需要良好的干事創業環境。沒有梧桐樹,哪來金鳳凰?為把新社區工廠這項利民產業抓緊抓實,漢濱區建立了“區級領導主抓、人社部門牽頭、區鎮村三級聯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產業推進機制,將新社區工廠建設工作納入各鎮及相關部門年度考核內容,以嚴格考核倒逼工作落實。與此同時,進一步優化“新社區工廠”營商環境,設立了“新社區工廠”發展“綠色通道”,企業需要的所有手續進行“一站式”辦理,五至七個工作日內可全部辦結。隨著《漢濱區關于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廠暨新社區工廠的決定》等一列文件的出臺,全區干部群眾的思想進一步統一,合力進一步凝聚。
放眼全國視野,如何擴大漢濱開放合作的“朋友圈”、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和本鄉本土成功人士返鄉興建社區工廠?一方面,漢濱區“四大班子”主要領導親自帶隊招商,著力引進優勢企業,以雄安懇談會、揚州懇談會和青島懇談會為契機,大力宣傳漢濱的區位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主動邀請60余家企業來漢濱考察,通過精準招商、以商招商,配套完善產業體系,吸引全國各地毛絨玩具文創產業企業來投資興業。先后累計開展招商推介活動63場次,拜訪企業280余戶,簽訂社區工廠投資合同(協議)近60份,“美麗漢濱”的名片日益叫響。另一方面,利用年底農民工返鄉之際,召開返鄉成功人士座談會,著力把他們轉化為推動區域發展的再生力量。在政策激勵方面,出臺一系列興辦“新社區工廠”的相關政策,吸引一批掙了票子、探了路子、換了腦子的能人再創業,呈現出能人大戶領頭發展新社區工廠的景象。
如今,“一把手”帶頭行動、區鎮兩級高效聯動、區級部門協同作戰、駐外堡壘高效運轉,通過整合資源力量,創新機制體制,激發內生動力,匯聚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強大合力,在全區形成了“新社區工廠大招商”格局。
優化服務 共促發展
像眾多在外務工人員一樣,今年45歲的來寶云早在1999年就和丈夫開始了打工生涯,先后在浙江、江蘇的鞋廠、服裝廠上班。在幾年的努力打拼后,來寶云深深地意識到,外出務工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作為母親的來寶云想著能不能就在家鄉干點啥。2014年,她決定利用自己在江蘇工廠打工時積累的管理經驗和人脈資源回鄉創業,引進服裝加工生產線,在社區辦來料加工點。由于重承諾、守信用,寶云服飾規模迅速擴大,先后在壩河、關家、關廟、大竹園等鎮開辦了5家社區工廠,廠房面積達5200多平方米,擁有固定工人400余人,其中貧困戶93人,年產值7000余萬元。
對于企業來說,開辦工廠一愁資金,二愁招不到工人。為讓企業真正“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快”,在破解企業融資難方面,漢濱區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合伙創業或組織起來共同創業、興辦新社區工廠的,給予最高不超過50萬元貼息貸款扶持,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3年;對在貧困村興辦各類新社區工廠,新招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達到企業職工總數30%(超過100人的達到15%),并與其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可給予額度不超過200萬元擔保貸款,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2年;對新社區工廠自行貸款的,可按基準利率給予最高貸款額度不超過300萬元的財政貼息,期限為2年,擔保貸款可分期償還。對達到一定等級的,由區人社部門、銀行共同對工廠進行信用等級評定,可以免擔保。同時,利用蘇陜扶貧協作機遇,實行“三配套兩減免兩獎補”政策措施,對入駐企業實行配套廠房、減免三年廠房租金和水電費,給予技能培訓補貼和產業獎補等政策措施,讓企業真正能夠扎根當地生產經營,為群眾穩定就業增收搭建平臺。目前,在漢濱區,已有9家社區工廠和寶云服飾一樣獲得了各類貸款1000余萬元,為企業降低融資成本約300萬元。
為解決企業招工難,漢濱區建立了人才儲備機制。對入住社區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全員登記在冊免費開展技能培訓,并向企業擇優推薦。同時落實毛絨玩具文創產業企業“訂單培訓”技術保障,對毛絨玩具文創產業企業新招錄員工實施3個月中期技能培訓,每人每月補貼600元,共補貼1800元,由企業組織實施培訓并將補貼直接兌現給企業。貧困勞動力參加企業崗前培訓的,每人每天給予50元的生活和交通費補貼,補貼標準最高每人不超過500元,每年只享受一次。每年對毛絨玩具文創產業企業法人和管理人員組織一次免費能力提升培訓;對企業吸納貧困戶就業、且穩定就業半年以上的,給予企業1000元的一次性崗位補貼。
從“五星級店小二”服務,到“保姆”式服務,漢濱區在促進新社區工廠發展方面下足了功夫。在辦證、用地、招工、資金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扶持幫助,并疊加落實崗位補貼、社保補貼、稅費減免、小額貸款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助推大批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
秉持優惠的創業政策、獨特的資源優勢、完善的配套設施、寬松的服務環境、融洽的創業氛圍,漢濱區拿出了應有的自信,向全社會發出了“返鄉創業”號召。據漢濱區人社局局長李佰智介紹,自號召發出后,僅2019年,全區新增私營企業800余家、個體工商戶3053戶。其中勞務能人返鄉創辦各類實體1396戶,創業人員達1850余人,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和貧困勞動力實現就近就地轉移就業5.5萬人,產值達3.8億元。
“我們就是要通過保姆式服務、訂單式培訓,大力培育新社區工廠,讓車間變教室,讓師傅變老師,讓農民變工人,讓新社區工廠變成就業脫貧的主抓手,力爭實現全區每個社區建成一個社區工廠(生產車間)目標,使社區居民成為“產業工人”,讓“小工廠”成為“大產業”,從而實現企業壯大、漢濱發展的‘雙贏’目標。”漢濱區委書記王孝成說。
建一個新社區工廠,富裕一方百姓,提升一方發展。如今,一個個新社區工廠正以星火燎原之勢成為漢濱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重要載體,成為支撐當地貧困群眾增收的一個個支點和希望,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內生動力。根據規劃,到2021年初,漢濱區計劃建成毛絨玩具文創產業企業150家以上,吸納就業20000人,帶動貧困戶勞動力就業4000人,力爭每一個移民搬遷社區或農村人ロ集中區都有1家,100人以上移民搬遷安置社區實現新社區工廠全覆蓋。走“龍頭企業+社區工廠+家庭作坊+合作社”的就業模式,為更多貧困群眾提供就近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