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胡智賢 汪海玉
近年來,漢濱區關家鎮緊緊圍繞“生態立鎮、產業富鎮、旅游興鎮”這一發展思路,通過壯大園區、吸引產業大戶、發展合作社等方式,以點帶面、以短補長、長短結合、因地制宜發展“多元化”產業,增強“造血”功能,牢牢把能人大戶和貧困戶鑲嵌在產業鏈上,逐步讓產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
位于關家鎮政府后山的林科生態現代示范園便是該鎮通過正確引導,因地制宜發展起來的園區之一。金秋十月,碩果豐收,該園區的核桃、山楂陸續進入采摘季。筆者走進園區,紅紅的山楂壓彎了枝頭,一片豐收的景象。連日來,園區負責人王業山都忙于帶領工人們采摘果實。“我們園區的核桃已經采摘完畢,現階段正在進行的是山楂采摘和除草,下一步就是冬季施肥管護工作。” 王業山說。
園區發展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魏恩情老兩口是關家鎮高溝村12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園區建成,老兩口常年在園區務工,平均一天能夠收入180多元。 前幾天剛摘完核桃,現在又忙著摘山楂、除草。對于除草管護,魏恩情頗有心得,“如果耕地的話,可能會破壞根系。但除的草爛了以后能增加原生肥料。”
像魏恩情這樣的工人,園區有10個,他們都是附近居民,大部分是貧困戶。農忙時節,園區還要另請臨時工,平均一年要支付勞務工資20多萬元,有效帶動了周邊群眾增收。
該園區距離安康中心城區18公里,與許家河水庫相臨,自2013年建園以來,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堅持以“短、中、長”期產業融合發展,目前栽植的1680畝的核桃、山楂、桃子、李子、車厘子等均已掛果。2018年,園區被評為安康市級現代農業園區。 “下一步,我將把園區打造成為一個集旅游、觀光、吃住為一體的園區,更好地帶動周邊的群眾脫貧致富。”王業山說。
關家鎮黨委副書記白天說:“截至現在,取得了一定成效,將來鎮黨委政府將動員更多的企業、合作社、群眾加入進來,把本地的好東西送出去,切實為扶貧助力、為群眾增收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