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妍 通訊員 張浩
9月28日,為傳承紅色經典,獻禮國慶佳節,漢濱區漢調二黃研究院移植劇目《紅色娘子軍》在我市漢江大劇院成功首演。30日下午14點,為沖刺第九屆陜西省藝術節排演現代戲《半云榜》也舉行了首演。
紅色經典移植劇目《紅色娘子軍》的故事,幾乎耳熟能詳。取材于大革命時期海南島紅軍一支傳奇的女子連隊,表現了歷經壓迫、備受欺凌的苦難翻身奴隸成長為合格革命戰士的過程。主要講述的是孤兒吳清華在地主南霸天家中做奴隸,不甘心受壓迫,幾次逃跑被抓回,當場被打,昏死過去,并被遺棄在椰樹林中,紅軍黨代表洪常青化裝偵查至此,見其昏迷,將她救醒,指引她投奔解放區。
吳清華來到紅軍娘子軍連隊,參加了娘子軍。為消滅南霸天,紅軍再次攻下椰林寨,南霸天眾匪被消滅,上級委任吳清華為娘子軍新任黨代表,吳清華接過先烈旗幟,決心為徹底解放全人類奮斗到底。
漢調二黃現代戲《半云榜》講述了主人公高小寒砥礪奮進,忠貞不渝,為了丈夫向全村人許下的一句誓言,獨自承擔著巨大的痛苦,完成丈夫的遺命,捍衛丈夫古榜上的榮譽;楊大鵬,自小在窮苦中摸爬滾打的少年,非常想證明自己,卻又被命運折磨,在嫉妒和愛恨中,造就了早已扭曲的心靈,成為了為爭名利不擇手段的人;剩下的這半個人,是一直沒有出現的羅云忠,作為主人公高小寒的丈夫,在最后一場戲才得知他早已去世,可他在整個劇中就像古榜的光芒一樣,照耀著高小寒,成為她前行的動力、但又成為她的精神負擔,也成為了楊大鵬不可逾越的心理天澗。
漢調二黃是陜西第二大劇種,又稱漢劇,至今已有400余年歷史,是秦巴漢水先民們留給安康的文化經典。陜西省藝術節每三年舉辦一次,由陜西省政府主辦,省文化和旅游廳等單位承辦,是陜西省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藝術盛會,是以戲劇、音樂、舞蹈、歌劇、舞劇、話劇等舞臺藝術為主,包括秦腔藝術展、美術書法展等各種藝術形式的大薈萃。
第一屆陜西省藝術節,該院參賽劇目《板橋軼事》就榮獲銅獎,第二屆陜西省藝術節參賽的《馬大怪傳奇》榮獲金獎;其后本劇代表西北五省晉京參加第二屆中國戲劇節、榮獲優秀劇目獎;第三屆陜西省藝術節《枇杷村里鎮長哥》、第四屆陜西省藝術節《趙成賣身》、第六屆陜西省藝術節《大破天門陣》、第七屆陜西省藝術節《蓮花碑》《五女拜壽》、第八屆陜西省藝術節《風雨趙家樓》均榮獲劇目獎。
安康漢調二黃作為安康文化名片、漢濱文化窗口,漢水文化代表,2006年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同年,劇團組織選送的傳統漢調二黃《南北會》選段參加“陜西戲曲展演周”演出,被中央電視臺直播,實現了漢調二黃第一次在央視播出。
數年來,該院先后成功舉辦了漢調二黃邀請賽、折子戲大賽等大型活動,赴北京雄安、新疆、東莞、廣東梅州、昆山、蘇州、青島、武漢、延安、西安、榆林、十堰、漢中等地進行了文化交流演出,并多次代表安康市、區赴省內外參加推介、招商交流活動。
作為漢濱區文化宣傳主力軍,漢調二黃研究院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搶抓機遇大力開展漢調二黃“五進”工作,為貧困山區群眾、市區各學校、機關、企業單位送去文化惠民演出每年近50余場次,演出足跡踏遍漢濱區29個鄉鎮,惠及觀眾近20萬人次。
特別是在2014年,該劇團聘請上海越劇院、國家著名導演童薇薇排演漢調二黃現代戲《蓮花碑》,參加的第七屆陜西省藝術節,榮獲優秀劇目獎、優秀演出獎及多個個人單項獎,并于2015年、2016年分別參加第十四屆中國戲劇節、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均獲得優秀演出劇目獎,本劇還代表安康市在東莞、新疆等地進行交流演出,獲得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為精品劇目全國打響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9年3月,武漢市舉辦中國漢劇藝術節,漢調二黃研究院攜傳統劇目《五女拜壽》同五省皮黃腔系劇團,共同出席本次漢劇盛會,并榮獲優秀演出劇目獎。
該院不僅在精品舞臺劇目上取得了成功,榮獲省、市、區獎項外,還創作了一批以脫貧攻堅、掃黑除惡、新民風建設有關的地方小戲、歌舞、歌曲、快板、民歌、配樂詩等喜聞樂見的小節目,特別是漢調二黃小戲《斷根》扶貧先扶志,深受群眾所喜愛。
漢調二黃研究院用實際行動傳播了劇種普及率,確保了漢調二黃劇種的傳承、保護、發展,讓這一支古老的國家級非遺劇種在漢水之濱傳唱不息。
據了解,近年來,漢濱區文旅廣電局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和《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緊抓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機遇,以新民風建設為引領,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長效保障機制,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全區各類文藝演出活動精彩紛呈,“春節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優秀民間文藝展演”“百村十送助脫貧”主題文化活動、“清風送廉”送戲下鄉等大型文化惠民演出在新民風建設、脫貧攻堅、掃黑除惡等工作中,發揮了文化助力的巨大作用,全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入了快速推進、整體提升、健全體系、創新發展的歷史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