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衍成,2003年作為市林業技術推廣中心的一名高級農藝師,被選派為漢濱區首批科技特派員。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安康人,他對茶有著天然的情結。16年來,他癡心育種,選育的“陜茶1號”填補了陜西省國家茶樹品種登記的空白,被陜西省確定為全省首推主導茶樹品種,圍繞“陜茶1號”新品種應用推廣,研發了一系列實用技術,有效地促進了產業的換代升級。同時,他勇于實踐,投身創業,為示范引領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作出了重要貢獻。
1992年,時任安康地區茶果技術推廣站副站長的王衍成,在沒有經驗、經費和單位及家人不理解、不支持的情況下,毅然辭去站長職務,停薪留職直至后來辭去公職,圍繞茶樹品種選育一干就是20多年,歷經無數次失敗,依然沒有放棄,最終選出“陜茶1號”。
這是陜西第一個無性系茶樹新品種,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市唯一一個植物新品種。它的誕生,填補了我國北部高緯度茶區無性系茶樹品種的空白,結束了陜西茶園發展完全依賴外省品種的歷史,被陜西省政府確定為全省首個主推茶樹新品種。
22年堅守,打破陜西零記錄
1991年,王衍成參加在福州召開的全國茶葉學會代表大會。會上專家介紹,今后全國茶葉的發展趨勢將是無性系種植。當時安康茶葉種植都是靠種子,無性系種植還是新東西。
從福州回來后,1992年王衍成帶著茶果站干部,開始在安康尋找可以培育的優良單株。經過3年的觀測比較,漢濱區雙龍鎮永安村5組的一棵老茶樹,在所有備選單株中表現最突出,觀測單株序號被確定為1號。
1994年,王衍成開始種苗的第一次繁育。從1995年到1997年,王衍成連續三年從母樹上剪枝扦插,由于氣候干旱、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相繼都失敗了。盡管已是三連敗,但他堅信一定能成功。1998年,王衍成再次育苗,這一年成功出圃了1100株茶苗,1999年正式建園四分地。這四分地,成了他的“掌中寶”。他不僅自己建園,還給了平利長安鎮500株茶苗,讓他們拿去試種。
2011年,“陜茶1號”被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和省農業廳正式認定為省級良種。從一個單株到一個植物新品種,“陜茶1號”經歷了漫長的誕生過程。
不斷探索創新,推進新品種產業化
能讓“陜茶1號”破土而出,成為一個植物新品種,再到產業化發展,王衍成靠的是心中那個恒定不變的科技信念和創新實踐。
培育新品種是一個艱辛而細致的工作,做品種對比試驗,購買了300多株福鼎大白茶茶苗和300多株龍井43。
長期以來,茶苗扦插繁育采用南方模式,不適宜本地實際。為提高育苗成活率,他針對北部茶區空氣濕度小、溫差大的特點,歷經4年反復探索,研發了黑色地膜覆蓋、定量稀植扦插技術,發明的“扦插打眼器”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應用該項技術,扦插育苗成活率達到95%以上,一級茶苗出圃率達到80%以上,徹底解決了我國北部茶區種苗繁育的技術難題,實現了我國茶苗標準化生產的重要技術突破。
他先后制定了《茶樹品種 陜茶1號》等系列技術規范,良種良法配套推廣。同時建立標準化示范茶園,讓群眾學有典型、做有樣板。“陜茶1號”因長勢旺、投產快、產量高、上市早,贏得了廣大茶農的信賴。
2014年8月7日,《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全省茶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廣以‘陜茶1號’等為代表的適生優良品種,促進品種更新換代”。截至2017年,“陜茶1號”在陜西省內14個茶葉主產縣區和全國6個省市種植。
堅持精益求精,立足開發中國好茶
在育種的同時,1998年他以個人名義借款引進名優茶加工機械,住進茶廠試驗研究,解決了針形茶、條形茶、卷曲形茶等名優茶機械加工技術難題。
針對“陜茶1號”特性,他開展了適制性研究,經過多年無數次試驗,已開發出“陜茶1號”綠茶、紅茶、黑茶、白茶、抹茶系列產品,產品多次榮獲全國名優茶評比大獎。其中“漢水韻牌陜茶一號仙茗”連續榮獲第十一屆、第十二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葉評比特等獎;“漢水韻牌陜茶一號龍珠”2014年、2016年、2018年榮獲“國飲杯”全國茶葉評比一等獎;2018年5月22日“漢水韻牌陜茶1號仙毫”榮獲第二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金獎。
引領產業發展,興茶富民助推脫貧攻堅
茶葉產業是秦巴山區的優勢產業,更是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雙龍、晏壩和大竹園等鎮,只要是“陜茶1號”種到的村子,村里的留守人員除了上學的孩子外,幾乎都在茶園里打工,有的負責剪枝,有的負責扦插,自己家種了茶樹的還可以賣鮮葉、賣枝條……茶葉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現在,“陜茶1號”不僅得到安康的重視,漢中、商洛、湖北等地也紛紛來基地考察,發展“陜茶1號”,成了精準扶貧和做大做強茶葉產業的搶手貨。
讓家鄉群眾因“陜茶1號”致富,只是王衍成的一個目標。他說:“‘陜茶1號’培育成功,不是單靠個人的力量,期間得到了政府、專家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既然‘陜茶1號’成為了國家植物新品種,就要站在全省的高度來看。按照省政府的目標,2020年全省茶園面積要達到280萬畝,需要新增無性系良種茶園100萬畝以上。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有自己的擔當和使命。為此,我們計劃每年新增1000畝苗圃。”
現在,王衍成已經從一個育種人,變成了產品生產者、品牌推廣人,在推動茶產業發展的同時帶給更多人實惠。
(安康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