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善剛
“下樓進廠門,上樓進家門,搬進安置社區,不僅住得敞亮,也能在社區務工,孩子放學就到廠里輔導中心學習,也不用操心!”剛搬入漢濱區關廟鎮東湖龍城安置社區的搬遷戶劉叢紅說。
像劉叢紅一樣,“十三五”期間,漢濱區有搬遷戶23809戶81594人,累計投資46.31億元,建成集中安置點170個,集中安置20153戶68186人,分散安置3656戶13408人。為切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漢濱區以黨建為引領,創新實施“五心工程”,讓貧困群眾安新家、樂新業、圓新夢,實現“安居樂業”目標。
打造“核心工程”,建強組織堡壘。“我們家去年6月搬到沈家嶺社區,社區干部幫我把黨員關系轉過來,過組織生活方便很多,現在不僅會在手機上使用‘智慧黨建’平臺,還能隨時把黨的好政策分享給鄰居。”69歲陳開翻高興地說。
關廟鎮黨委書記羅煜介紹:“我們第一時間在易地搬遷社區成立社區黨支部,并在黨組織指導下成立社區居委會,全面負責遷入居民服務和小區管理。”如今,沈家嶺社區群眾安居樂業,管理井井有條。
今年以來,漢濱區以中心五大社區為示范點,在易地搬遷安置點全部建立黨組織,選派183名黨員干部到安置點開展服務管理工作,不斷壯大搬遷社區后續扶持力量。目前,已建立單獨或聯合組建黨組織68個,掛靠臨近村103個,實現黨組織易地搬遷社區全覆蓋。新組建群眾自治組織41個,在融合型社區組建移民搬遷委員會46個,新建黨群服務中心7個,搬遷社區活動陣地全面達標。
做實“安心工程”,雙翼齊展破難題。今年以來,為幫助搬遷群眾穩就業促增收,漢濱區先后制定出臺《產業扶貧鞏固提升方案》《關于做好貧困村產業建園工作的通知》《產業扶貧“三排查三清零”百日沖刺行動實施方案》等,從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技術扶貧、經營主體帶貧益貧等方面制定32條新舉措,全面激活搬遷群眾產業發展內生力。
年初以來,全區采取“統一包車、統一餐飲、統一防護”措施,以“點對點、一站式”直達運輸服務方式,分期分批開通務工人員“返崗直通車”,累計返崗復工156013人,其中開展“點對點”輸送31批次,輸送5220余名農民工返崗就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500余萬元,力爭重點扶持420人創業,實現帶動1500人就業。
同時采取“五個一”就業扶貧模式,即聯系企業用工就業一批、引導勞務輸出就業一批、支持發展產業就業一批、組織靈活務工就業一批、開發就業扶貧專崗安置一批等方式,最大限度滿足社區搬遷群眾就業需求,確定對全區300戶以上移民搬遷安置社區建設標準化廠房,對100戶以上移民搬遷安置社區建設加工車間。目前,該區百戶以上安置點151個,300戶以上安置社區43個,已實現新社區工廠全覆蓋。發動60家扶貧龍頭企業208家現代農業園區,帶動貧困戶1.9萬戶5.4萬人,實現產業人均年增收1500元。建成新社區工廠157家,解決周邊群眾就業6002人,新開發公益性崗位3682個。
推進“暖心工程”,網格管理解民憂。小關社區安置點是關家鎮規模最大安置點,共有住戶435戶。為協調解決社區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該鎮將安置社區內黨員凝聚起來成立黨小組,由支委牽頭成立物業管理委員會,形成“黨建聯席網”,將公益性崗位用活,以樓棟為單元,設立樓棟長,形成“網格化服務網”,構建管理有序、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宜居社區。
為讓來自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生活習慣的搬遷群眾在新的環境更快適應和融入,該區以組織建設聯結歸屬感,以基層治理聯結責任感,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建立以“社區黨支部——網格黨小組——樓棟黨員中心戶”三級網格化管理體系,選好網格長、樓棟長、中心戶長,推廣使用“智慧黨建”平臺,讓基層黨組織真正成為解決易地扶貧搬遷中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的“主心骨”。目前,選配網格黨小組組長130名、樓棟長586名,為群眾解決矛盾糾紛、治安管理、環境衛生等一系列難題,增強搬遷群眾歸屬感、幸福感。
實施“連心工程”,創新機制抓服務。“上班忙,顧不上老家,真是多虧了幫扶干部。”去年柯昌安搬進縣河鎮紅升社區,夫妻倆在社區務工,老家3畝地閑置,遂聯系幫扶干部幫忙調苗子,種上了花椒樹,而今看到地里花椒長勢旺盛,老柯心里樂開了花。
今年以來,漢濱區積極推行“3+3+1”工作機制,探索創新“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區管理房和人”工作模式,將搬遷群眾劃分為“放心戶”“關心戶”“連心戶”,建立一名原籍干部、一名現籍干部、一名結對幫扶干部包抓一戶搬遷群眾長期結對鏈,進一步夯實干部幫扶實效。根據對象需求,針對性提供有效服務,為易地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奠定基礎。目前全區5558名干部結對幫扶,為2.3萬戶搬遷對象持續提供貼心服務。
推行“舒心工程”,豐富文化強動力。在易地搬遷社區,“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日益突出。為解決這一問題,該區搬遷社區黨組織以組織建設聯結歸屬感,以優化服務聯接幸福感,以基層治理聯結責任感,全面開展“征集微心愿、推行微服務、踐行微承諾”的“三微”活動,開啟“一老一少”升級版后勤保障工作。
通過建立“婦女兒童之家”“托管中心”“4點半課堂”、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服務中心等服務中轉站“點亮、認領、兌現”黨員群眾微心愿。依托網格化管理,推行熱心幫辦、愛心預約、貼心代辦、暖心回訪“微服務”。社區黨員重點圍繞履行黨員義務、支持社區建設等方面做出“微承諾”,帶頭調解糾紛、化解矛盾。
同時,大力開展文藝演出進社區活動,對優秀黨員、新民風建設道德模范和脫貧攻堅自強標兵進行表彰,以榜樣的力量引領群眾生活向好向上發展。據統計,全區已開展新民風建設“小場子”文化活動400余場次,建立文化書屋154個、村史館12個、健身廣場165個、道德講堂2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