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蘇 通訊員 羅先理 匡世友
改革,風起云涌;發展,浴火重生。
從退出歷史舞臺到蝶變升級;從淡出人們視野到重新煥發活力;從運營體系幾近癱瘓到效益提升;從職工信訪不斷到歷史遺留問題解決。這個昔日的深度貧困區,目前已建成300余家鎮村供銷服務網點,推出400余種名優農產品,全區消費扶貧總額達34800萬元,位居省市前列,先后兩次被國家級媒體央視、新華社、中華合作時報等關注。
省供銷社主任楊效宏(左三)調研供銷工作
近年來,漢濱區供銷社緊扣“為農、務農、姓農”的初心,以綜合改革為使命,以滾石上山的勇氣、爬坡過坎的韌勁、銳意創新的執著,聚力創新,舍力求變,給力搞活,實現了華麗蝶變,走出了一條具有漢濱特色的綜合改革之路。
“漢濱區供銷社牢記為農服務宗旨,深入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著力在改“準”發展取向、改“順”體制機制、改“活”服務方式、改“強”帶動能力上下功夫,創新推出供銷服務“三農”“135模式”,初步打通了鄉村產業對接市場的通道,為全區三產融合發展和農業農村持續發展貢獻了供銷力量。”漢濱區委書記王孝成說。
圍繞“一個核心” 筑牢農村供銷基層組織體系
去年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身為漢濱區供銷合作社聯合社黨委書記、主任的劉自陽心急如焚,“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時值春耕,農業生產資料、防疫防控物資、群眾生活用品保障不了,后果不堪設想。”
危急時刻,劉自陽迅速組織供銷系統黨員干部,逆行而上,聯系區生產資料公司、基層供銷社,科學調度用種、用肥、用藥、飼料等生產資料,把6000余噸尿素、碳銨、復合肥,500公斤農藥、5000公斤地膜、10000余件農機具儲備到位。積極組織鎮村基層供銷社與當地農資供應點、超市開展合作,每鎮落實1個商品供應點,主動送貨上門,延長營業時間,確保疫情防控期間農業生產資料、生活必需品保障到位。及時將價值63萬余元的漢濱優質農產品送往西安市第四醫院,受到醫護人員好評。
副市長魯琦(左三)檢查疫情防控農資供應
曾幾何時,提起“供銷社”,人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受到市場經濟浪潮洗禮,供銷社這個計劃經濟年代的“寵兒”,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在歲月洗禮中,供銷社資產變少了,人員變老了,矛盾問題變多了。
面對重重難題,漢濱區供銷社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主動作為,積極爭取多方支持,化解歷史遺留債務,通過對下屬企業資產存量進行摸底,建立管理臺賬,出臺《漢濱區供銷社系統社有資產管理制度》《漢濱區供銷社系統資產轉讓、出租管理暫行辦法》《企業職工調資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規范企業管理,激發系統內干部職工內生動力,讓供銷社煥發新活力。
“漢濱區供銷社緊緊圍繞服務‘三農’這一核心,加強基層組織體系建設,深化綜合改革,爭做農民的貼心人、農產品產銷對接的領路人、鄉村振興的護航人,基層基礎更加牢固,為農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劉自陽深有感觸。
供銷改革,蹄疾步穩。漢濱區成立供銷綜合改革領導小組,印發《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加強供銷合作新型基層組織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系列改革文件,以區、鎮、村三級為單元,按照“自主辦社、聯合辦社、開放辦社”的思路,建立健全新型組織體系、新型經營服務體系、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社體系,基層組織網絡實現全覆蓋,分散在全區各地的產業大戶、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全部納入供銷網絡系統。
漢濱區副區長王誠(右二)檢查“四社”融合
目前,漢濱區供銷合作社聯合社建成5個直屬公司、26個鎮級基層供銷社、300余個村級供銷網點、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1個區級電商運營中心、1個扶貧832平臺線下體驗館,改造提升基層供銷社3家。在安康市外建設漢濱農產品直營店3家,銷售點40個。開展土地托管農業綜合服務,培育土地托管經營主體4家,托管土地面積2萬余畝,供銷社又開始活躍在“鄉村大舞臺”。
搭建“三大平臺” 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2018年,漢濱區壩河鎮村民崔世滿結合當地氣候溫潤、草木茂盛、綠色資源豐富的情況,投資300萬元建起了世滿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紅(紫)薯粉條加工廠和生豬養殖場,流轉土地700畝,年產紅薯170萬斤,粉條30萬斤,產值400余萬元,又用紅薯蔓、紅薯渣和粉條的下腳料喂豬,變廢為寶,出欄生豬500多頭,帶動200余戶貧困戶增收,貧困戶最高年增收2萬余元。
在城東新區供銷社的冷鏈物流中心、農產品分揀中心,工人們正忙著分揀、包裝、搬運核桃、香菇、木耳,“通過統一收購、統一精選、統一包裝、統一SC認證后,我們把千家萬戶的農副產品變成消費者放心購買的商品,不僅解決山區農副產品銷路難問題,還能賣個好價錢。”柯愈鑫介紹。
為了深化農業社會化服務,漢濱區供銷社牽頭設立漢濱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吸納欣盛茶葉、忠誠蔬菜等19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抱團取暖,建成安康富硒茶葉基地5097畝、蔬菜基地6000畝、年出欄商品豬5000頭的現代養殖場1處。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4家,組建5個茶葉、核桃、魔芋、生豬、水產五大產業發展戰略聯盟,吸納130余家農業公司、農業園區、合作社加入。供銷社為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技術培訓、信息咨詢、資金互助、產品開發、商品購銷等綜合服務,和農民的利益聯結更加緊密,村級供銷綜合服務社逐漸在村里扎下了根。
新農高茶園
“現在,農民只管種,供銷合作社保底價收購。”在大竹園鎮正義村,村民韓昌兵靠著發展辣椒等產業,供養出3個大學生。不過,最讓韓昌兵引以為豪的卻是他家種出的辣椒,做成了老干媽辣椒醬。
2019年以來,大竹園鎮供銷社組織社員開展“訂單種植”,從育苗、移栽、管理等方面,為農戶提供“保姆式”服務,通過電商渠道,把綠色、生態的富硒辣椒,賣給老干媽供應廠商,雙方簽訂種植合同,農戶吃下“定心丸”。全區建成集農資供應、農產品收購、訂單農業、電商服務經營等功能于一體的電商網點和為農服務中心11處,在茨溝、紫荊、大竹園等鎮引導社員發展辣椒訂單種植3000余畝。
漢濱區構建城鄉現代化流通網絡,開拓城鄉市場,形成農業社會化服務、優質農產品流通服務、電子商務服務3大為農服務綜合平臺,建立以供銷合作社主導的行業指導體系和社有企業支撐的經營服務體系,以企業轉型發展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突破口,為鞏固脫貧成效,有效銜接鄉村振興開辟新路徑。
漢濱區區長范傳斌(中)調研茶產業
截至目前,漢濱區共投資1000萬元建成漢濱區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線上擁有供銷e家、供銷e通、供銷e批、陜西供銷網4個自主平臺,與京東、拼多多第三方銷售平臺協同發展,線上集中營銷富硒茶葉、魔芋、核桃等400余種名優農產品;線下建成電子商務運營中心、電商綜合服務中心以及集農副產品冷藏保鮮、儲存、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倉儲物流配送中心,建成鎮級電商綜合服務站25個、村級綜合服務網點258個,成為中國供銷電子商務聯盟成員單位和安康農產品電商農頭企業。2020年,漢濱供銷電商實現銷售額4933萬元,其中線上銷售額3130萬元。
漢濱區區長范傳斌說:“漢濱區供銷社立足實際,深化改革創新,著力打通為農服務‘最后一公里’,在基層組織體系建設,化解不良債務、消費扶貧、供銷電商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新舉措,取得了明顯成效,為脫貧攻堅強化支撐,為鄉村振興夯基固本。”
開展“五進五銷” 拓寬為農服務產銷渠道
“漢濱供銷社消費扶貧、農產品加工、直播帶貨、線下推介活動的持續開展,讓漢濱區山貨成為俏貨,為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紅利。”分管供銷工作的副區長王誠說。
去年5月15日,在區政府廣場舉辦的消費扶貧進機關活動中,22家企業展銷出120個農產品,大部分來自當地貧困村,現場銷售500余萬元。
漢濱區委書記王孝成(右一)、市供銷社主任蔣平(左一)為“832”平臺揭牌
“土雞蛋、蜂蜜、辣椒醬、手工掛面等各種農家美味和特色手工藝制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農業農村局郝女士購買了300元濃郁鄉土特色的商品后欣喜地說。
2019年以來,漢濱區供銷社通過預算單位承銷、社區結對聯銷、商場超市直銷、電子商務營銷、社會愛心助銷等方式,有序組織農副產品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超市、進企業“五進五銷”活動,開展漢濱農產品進西安消費扶貧活動2次,舉辦全區第一書記農產品推介會及西安、武漢、長春、吉林、北京、蘭州、深圳等農產品展銷推介會15場次,推銷漢濱名優農產品3000余萬元。
通過建立專區、專柜、專館展銷漢濱農副產品,在北京、西安、武進等城市建立農產品直營店3個、銷售點39個。在雁塔區設立漢濱區富硒產品展銷中心,在安康城區萬友、盛裕祥等大型超市開設專柜專區30個,37個社區與深度貧困村共駐共建共享,在37個社區設立農副產品直銷點,點對點直接營銷農副產品。
漢濱區還先后制定出臺了開展消費扶貧、推進政府采購農產品等政策措施,明確消費扶貧工作內容和獎補政策,按照“應推盡推”原則,擇優確定入選企業和產品,精準服務西安市雁塔區、航天基地、江蘇武進區等對口幫扶地區,推動重點采購單位上平臺采購漢濱農產品。籌集資金360萬元,建立集線下體驗、線上采購于一體的消費扶貧832區域平臺線下體驗館、農產品收購、加工設施、農產品溯源體系和短視頻直播帶貨等項目建設,利用實物展示、業務洽談、產品溯源、短視頻直播帶貨等方式,集中展示漢濱名優特產。積極組織區內企業入駐全國“扶貧832平臺”,上線供應商230家、農產品411種,實現成交額3000萬元,位居全省前列。
第一書記為農產品代言
供銷改革,碩果盈枝。漢濱區組織社會各界參與消費扶貧,促進貧困戶農產品變商品、收成變收入,擴大消費規模,延伸扶貧觸角,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區供銷企業實現消費扶貧銷售額6939萬元,其中線上5139萬元、線下1800萬元;推介會銷售及合同訂購5866.3萬元。
不忘為農初心,牢記服務使命。采訪中,市供銷社主任蔣平告訴記者:“近年來,漢濱區供銷社堅守為農、務農、姓農的根本宗旨,緊扣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戰略全局深化供銷綜合改革,健全經營服務體系,在融合大產業發展、服務城鄉一體化上做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在消費扶貧領域做了大量工作,帶動了一方百姓持續穩定增收,在攻克貧困堡壘、決勝脫貧攻堅主戰場上發揮了供銷生力軍作用,樹起了全市供銷扶貧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