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楊 羅妍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8.96億元,增長3.6%;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1.47億元,增長3.6%,增速居全市第二。畜牧產業增加值10.12億元,居全市第一,核桃、魔芋、畜牧、生態漁業發展在全市縣區排名位列第一,茶葉產業發展在全市縣區排名第二……
翻開漢濱區2020年農業產業成績單,畜牧產值再創新高,產業化經營發展實現新突破,多項指標排位居全市前列。漢濱區上下聚焦新問題、探求新思路、探索新實踐,呈現出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新圖景。
清晨的壩河小鎮在暖陽下顯得格外安靜。位于伍家灣村的秦巴老崔粉條廠燈火通明,伴隨著機器運轉時低沉的轟隆聲,負責人崔世滿和十余名工人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過漿、烘干、下粉、冷凍……工人們有條不紊,正在緊張有序地忙碌,沒有絲毫寒意。
“每年靠近年關,是我們紅薯粉最暢銷的時候,必須要打電話提前預定才能買到!”粉條廠負責人崔世滿笑呵呵地說。
2018年,崔世滿在壩河鎮政府的支持下,創辦了世滿農林科技有限公司,流轉700余畝土地種植紅薯,并收購農民群眾的紅薯,年加工紅薯粉條30余萬斤,產值達400萬元,周邊600余群眾因此增收致富。
除此之外,壩河鎮康金興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飼養的小黃牛,寺姑村合作社聯盟家庭農場種植的黃花菜、獼猴桃、烏骨黑鳳雞,繁榮村盛裕祥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的辣椒,樟樹村的苦蕎和優質高山大米,更是深受市內外消費者青睞。
壩河只是漢濱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縮影。
漢濱區加快農產品“雙品一標”和名特優新認證步伐,全區有“雙品一標”農產品15個。其中,“瀛湖枇杷”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書,“陜茶1號”獲“中茶杯”兩項金獎,漢濱綠茶、漢濱紅茶、漢濱香菇、漢濱大米、漢濱辣椒、漢濱獼猴桃6個農產品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位列全省第一。14個農產品成為省市知名品牌,“漢濱辣椒”“漢濱大米”“漢濱米核桃”農產品地理標志申報工作穩步推進。組織全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加茶博會、農博會、農交會、農高會等國家級展會,有效提升了漢濱優質富硒農產品的影響力、競爭力。
五里鎮張營村地處川道沿線,海拔較低,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地條件優越。經多方考察,村里從山東引進“蜜蔗一號”甘蔗品種,一舉將甘蔗發展到300畝。
為把產業做大做強,實現立體循環發展,2019年,張營村成立了集體經濟合作組織,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村里甘蔗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蔗農提供種子、技術,甘蔗成熟后合作社保價整體回收。村上又投資3000余萬元,引進了亞菲拉釀酒廠。酒廠自成立以來,輻射周邊7個村種植甘蔗,面積達到2000余畝。
“我們將收購回來的甘蔗經過粉碎、發酵、蒸餾等工序,加工成蜜蔗酒,銷往全國各地。現在廠子年產量有500余噸,實現產值2億元,帶動農戶發展甘蔗產業2000余畝。”亞菲拉釀酒廠負責人王成敏說。
除五里鎮的“甘蔗產業”,漢濱區依托農業園區還建成了鈺豐茶葉、瀛天核桃等加工企業42個,在五里工業集中區規劃布局了富硒食品加工區,累計引進悠源、五福鮮、咚咚鏘等龍頭企業45家,完善了全產業鏈條,實現了農民持續增收、農業持續增效。
1999年,新城辦九里村黨支部號召村民種植柑橘,九里村制定了“山上林蓋帽、坡上果成園,三季有果、四季有花”的產業規劃,將柑橘種植打造為村里的旅游觀光產業。
如今,九里村“漢濱果品第一村”的名氣已在安康聲名鵲起,全村發展柑橘800余畝,各類小雜果1260畝,全村果業收入達165.4萬元,人均年純收入1.3萬元。
不僅僅是九里村,漢濱區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特色產業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無縫對接鄉村振興,加快優勢產業聚集,實現農村產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
截至目前,漢濱區種植糧食63.74萬畝,油料27.36萬畝、蔬菜23.63萬畝、魔芋12.8萬畝、食用菌1030萬袋、茶園20.13萬畝。發展柑橘、枇杷等果業1.1萬畝、高標準池塘養殖2196畝、稻魚綜合種養5020畝、生豬飼養80.31萬頭,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4.3億元。同時,全區創建市級現代農業園區8個,培育市級航母型現代農業園區8個、區級航母型現代農業園區8個,新建區級現代農業園區33個,全區園區總數達到220個,園區實現產值21.67億元,園區數量保持全省前列、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