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擁 通訊員 朱紀勇 柯賢會
3月28日,漢濱區退役軍人產業孵化基地在譚壩鎮安家寨臘肉制品廠掛牌,這標志著漢濱區譚壩鎮產業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也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的基礎支撐。近年來,譚壩抓住地域特點,因勢利導,圍繞村村有特色,戶戶有奔頭的理念,大力發展種植、養殖和加工一條龍生態循環產業,以點帶面,通過示范引領帶動作用,走上特色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之路,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譚壩鎮黨委書記陳康玲說:“按照‘鎮有主導產業、村有特色產品、戶有增收項目’的思路,積極鼓勵發展特色產業,支持創建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大力引導致富能人返鄉創業,帶動了整體經濟的發展,為農戶帶來更多的收入,帶領群眾走上致富之路。”
種植好“錢景”
遙望茶山云霧繞,茶香醉心人神往,若隱若現采茶女,俏影麗容賽繁花。清明前夕,譚壩鎮安溝茶葉現代農業園區進入采茶旺季,放眼望去,上至山頂,下至谷底,整座山都是錯落有致的茶梯,茶梯構筑的線條向山兩邊延展開去,像是寫在這座山上的五線譜,姿態各異的茶樹便是五線譜上的音符,60多名采茶女穿著鮮艷的衣服散落在茶園里勞作,宛如點綴其間的花蕊,她們身背竹簍,頭戴遮陽帽,十指翻飛,不一會,竹簍就被嬌綠填滿。
“現在采的是一芽一葉,一天能采2斤多,掙200多元。”采茶村民王玲高興地說:“一季茶葉采摘下來能掙上萬元,一家人一年的基本生活費夠了。”
“我們兩口子在這個園區務工已經3年多了,采茶、剪修、除草、養護,平均每年掙4萬多元。”張安烈說:“茶葉園區幫我們脫貧了。”
53歲的園區負責人王軍2016年回到家鄉,投資1000多萬元種植茶葉,他說安溝空氣清新濕潤、土質肥沃、氣候宜人,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周圍幾十里無工業、生活污染,產出茶葉品質極高,非常適合茶葉種植。于是,他成立了安溝有機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動員村民入社入股,通過分紅、務工掙錢,帶領30余戶100余名群眾脫貧致富。
無獨有偶,在該鎮馬河社區,香菇種植幫村民們撐起了“致富傘”。該村村民李佰安2018年返鄉創業,成立了香菇種植合作社,解決了當地十多戶貧困戶穩定就業,幫助村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該合作社種植的大棚香菇在銷往城區各大超市的同時,也吸引周邊村民前來自行采摘,不僅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發展,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平臺。
依托農業園區和集體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特色種植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成為譚壩鎮破解農村群眾增收脫貧的金鑰匙。鎮上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烤煙、茶葉、中藥材、核桃、香菇、黃花菜等種植產業,幫助群眾組建41個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通過招商引資和能人帶動發展園區,打造群眾脫貧致富的強力引擎。共建設硒萬山楊梅基地、秦峰農業產業園、安溝有機茶園等6個園區,全鎮10個村實現種植產業全覆蓋。同時加大發展電子商務,采取合作社+網點+貧困戶等模式,通過電商平臺把農產品銷往城區、天津、安徽、西安、廣州等地,市場的開拓促進了產業的發展,解決了251戶901個貧困戶就業增收,實現穩步脫貧。
養殖有“錢途”
走進譚壩鎮鴨蛋河村12組生豬養殖場,幾個藍色鋼架大棚映入眼簾,數百個豬舍整齊排列,一頭頭黑白雜色的肥豬或躺或立,養殖場負責人任品奎和妻子正在給豬喂食。
提起養豬的事,任品奎立即來了精神,“我們家從2017年開始養豬,當初資金困難,在幫扶干部的協助下從信用社辦理扶貧貸款5萬元籌建圈舍,購買母豬實行自繁自養。這5年來就像滾雪球似的,規模一點點擴大,經驗一點點積累。我每天早上4點多就爬起來,到豬圈查看一遍,然后收拾豬圈糞便打掃衛生,打開粉碎機磨豬飼料,每天都要磨1000多斤。養豬可是個辛苦活,尤其冬天,老母豬下崽有時多達70多頭,為了照顧好豬崽,我們倆就通宵達旦,一宿也不能睡覺。這些年來,通過向書本學、向獸醫學,自己慢慢也學會給豬打防疫針和劁豬了。我們家還種了10多畝地的玉米,今年收成不錯,能打3萬多斤玉米,能有這樣高的產量,也多虧了養豬,一年下來,光豬圈糞用四輪車往地里就拉了20多回。這些玉米全做飼料還不夠,還得收購10多萬斤。”
“現在圈里大大小小還有三百多頭,有七十多頭肥豬,十幾頭母豬和種豬,二百多頭是仔豬,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到今年年底還可以出欄三四百頭。按目前的行情,大概有兩百多萬的毛收入。”任品奎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嘗到養豬致富的甜頭后,任品奎先后發動10多戶村民養豬,并與他們搭建養殖技術共享平臺,使養豬業成為村民走上致富道路的主導產業。
同樣通過養殖帶領群眾發財的還有草廟村的“牛人”徐生成。今年49歲的徐生成小時候幫家里干活的時候不小心受傷導致右手被截肢,外出務工屢次碰壁,就在他心灰意冷自暴自棄的時候,幫扶干部多次上門做思想工作,鼓勵他重拾生活信心自力更生,并送去養殖方面技術資料,協助辦理扶貧貸款,自2016年開始養殖肉牛,經過幾年的發展,肉牛年銷售量達30頭左右,年利潤達10余萬元。徐生成致富不忘鄉鄰,養殖規模擴大后動員附近的8戶貧困戶發展養殖業,并免費上門做技術指導,將多年積累的養殖經驗無償傳授給鄉親們,帶領他們一起發“牛財”,抱團闖市場。經過幾年的推動,該村有19戶村民也加入到養殖的隊伍,目前,全村肉牛存欄量達到100余頭,山羊300余只,生豬400余頭,成為遠近聞名的養殖村。
近來年,譚壩鎮動員村民走生態養殖的路子,全鎮年養雞5萬多羽、養豬14000頭、養羊3000只、養蜂1000桶、養魚5萬多尾,產值過億元,讓村民日子越過越富裕,越來越紅火。
加工成“品牌”
剛到后溝清酒廠,就聞到一股醇香的酒味,走進一看,酒廠正在烤酒。酒廠負責人張賜兵熱情地把記者領進屋內,為記者一一介紹:“這是甜桿酒、這是拐棗酒、這是玉米酒,烤酒的原材料都是當地產的甜桿、拐棗、玉米,烤出來的酒綿香清純,喝著不上頭。”
記者問他一年能烤多少酒?通過什么方式銷售的?帶動多少群眾增收?他說一年能烤20多萬斤酒,在當地就基本賣完了,去年又在漢濱區扶貧832平臺上貨,通過線上線下銷往全國各地,帶動30余戶群眾脫貧致富。
“多虧張總的酒廠。”提起脫貧致富,關子溝三組的曹德財滿懷感激地說:“我家里原來很窮,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從張總建成清酒加工廠以后,我就調整產業結構,種植甜桿、拐棗,一年收人3萬多元,很快就脫貧了。”
在譚壩鎮,通過加工產品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還有社區工廠,李建軍就是其中一位。他原來在東莞一家電子加工廠打工,學到了技術,2016年回到老家,先后投資300余萬元,在松壩社區開辦了歐利科精密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電子線束,解決了60多人就業。
“我們現在上樓居住,下樓上班,家門口就業,全家人生活在一起,美得很。”譚壩鎮松壩社區搬遷戶王小英高興的說他們一家搬遷到社區后,全都在社區工廠上班,生活的很幸福。
李建軍說:“我們現在生產的產品主要用于汽車、電腦、電視等電子產業,銷售和前景都很好,目前主要銷往浙江、廈門、福建等地,年產值達到200多萬,我們要進一步擴大規模,帶動更多群眾增收。”
據了解,為持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譚壩鎮對搬遷到社區的群眾采取社區工廠務工就業,對分散居住群眾采取農業園區+加工廠帶動,目前已建成農產品加工企業6個,社區工廠4家,解決600余人就業,實現了穩定增收,松壩緣毛絨玩具廠被安康市委市政府授予“優秀民營企業”,市委改革辦將其作為“安康市基層改革創新觀察點”,典型經驗在全市推廣學習。
譚壩鎮鎮長成超說:“譚壩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出發點,本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利用當地綠色資源,大力發展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產業,走生態立鎮的路子,持續帶動群眾奔小康,奮力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