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亞君 朱駿 胡楊陽
近年來,漢濱區堅持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作,以“參保掃盲點、待遇保發放、基金要安全,服務再提升”為主線,聚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等重點人群,促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作健康發展,全區參保群眾的幸福指數穩步提升。
在漢濱區五里鎮李灣村八組,今年38歲的脫貧戶李運橋,以前日子過得很艱辛,母親和愛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還有個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照顧一家老小的重擔都壓在了他的肩上。考慮他的實際困難,鎮上按照相關政策給他解決了安全住房和公益性崗位,再加上平時打些零工,一家人雖然不富裕,但也算吃穿不愁了。
在李運橋看來,當前的日常生活開銷能夠維持,但等老了以后,不能出門打零工了,生活可能就沒那么輕松了。所以,早在七八年前,他就給自己和家人都交了養老保險,現在母親一個月能領到100多元養老金,而自己和妻子由國家每人補貼50元。等年滿60歲,兩人每月也能領到幾百元的養老金。
在決勝脫貧的偉大戰役中,社保扶貧工作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漢濱區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經辦中心克服數量大、任務重、繳費難等困難,全員參與,加班加點,精準標識,聚焦做好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農村困難群體的參保工作。
為了完成貧困人口參保任務,漢濱區人社局成立領導小組,組建10個督導組,由科級領導帶隊分片督查指導,承擔具體任務的漢濱區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經辦中心每周召開會議,研究業務問題,制定解決辦法,并安排每名干部包抓一個鎮辦,對工作不力、進度緩慢的鎮辦實施“坐鎮”督辦。
為了數據精準,漢濱區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經辦中心重點對未參保人員、新到齡人員及16至30周歲疑似在校學生等貧困人員數據核實,并將數據反饋給鎮、村,要求鎮、村逐一排查核實,做到不少一戶、不漏一人,保障符合條件人員100%參保;對不符合參保條件人員核實原因并出具證明材料備案,確保臺賬清晰、人員確鑿、數據精準。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漢濱區緊盯目標、精準施策、注重實效,實現貧困人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待遇發放率、政府代繳率”三個100%目標,連年得到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慰問表彰。
3月31日,在五里鎮便民服務大廳的養老保險服務窗口,牛山村二組村民王某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填寫表格,申請領取了已故父親的喪葬補助金。2014年,國家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喪葬費制度,凡待遇領取人員死亡、并在3個月內申報的,發放一次性喪葬費800元。此項惠民政策使全區28406名群眾累計領取2272.48萬元喪葬補助資金,僅去年發放喪葬補助金就達3717人297.36萬元。
漢濱區緊緊圍繞“狠抓征繳保發放,足額發放促征繳”的工作思路,規范建立參保人員臺賬,規范待遇發放程序,按時審批并上報到齡人員信息資料,及時、足額通過安康農商銀行將養老金兌付到位。加強對已享受城鄉居保待遇人員的服務和管理,及時掌握其生產、生活、健康及生存狀況,對待遇領取人員死亡的及時上報給予停發注銷。對待遇人員名單進行公示,公布監督舉報電話,接受群眾監督,堅決杜絕冒領、代領等違規現象發生。
針對農村中老年、重病、殘疾、高齡等行動不便的群眾,漢濱區鎮村干部上門服務,講解政策和參保流程,收集資料代為辦理。同時,認真開展參保登記、待遇核發、政策咨詢等業務工作,并實行“一次性告知制度”,對辦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所需材料、辦理流程一次性告知、一次性辦結,不斷提高新農保經辦效率和服務水平。
自2019年1月1日開始,漢濱區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經辦中心依托“互聯網+人社”信息化建設,推進“互聯網+城鄉居保”,全面完成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登記、保費繳納、待遇領取、資格年檢、信息查詢“五個不出村”建設工作,累計投放“助農服務E終端”機462臺,建成覆蓋全區的信息網點,積極引導群眾通過網上銀行、手機APP、ATM機、“惠農E終端”等多種途徑繳費,對各鎮社保干部進行指導,對身體不便的群眾上門代辦,實現了“服務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