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龔甲慶 毛靜
思路一變天地寬,茶旅融合氣象新。近年來,漢濱區大竹園鎮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緊扣鎮域村情特點,以點串線、以線聯村,統籌打造以茶帶旅、以旅促茶、融合互動的茶花長廊、園林新區、茶旅新鎮,1.7萬大竹園人民,愛家鄉、加油干、奔小康,2020年底全部實現戶脫貧、村退出。2021年2月25日,該鎮榮獲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的“脫貧攻堅先進集體”表彰,陜西省僅有9個鄉鎮獲此殊榮。
喜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大竹園還榮獲全省村(社區)兩委 “換屆工作先進鎮”、全省“村莊清潔行動先進鎮”,糧茶村榮獲全省“村莊清潔行動先進村”。第十屆中國(四川)國際茶業博覽會在成都舉辦期間,大竹園鎮“東旭、周林”2家茶企參展,占漢濱區參展企業的八分之二。
一步先,步步先。捷報頻傳、各項工作領跑領先的背后,是大竹園鎮倍加奮進,尋蹤探道,穩步實現了“換道超車”。
從生態底氣到幸福底色
初夏時節,走進大竹園鎮,只見滿山翠綠、茶樹成片、樓房林立。而來到糧茶村老糧站,更覺鄉村振興展新顏。
大竹園鎮植被茂密,水資源豐沛,全鎮呈“兩山夾一川”地貌,襄渝鐵路和包茂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如何充分發揮優勢,深入踐行“兩山”理論,寫實寫好生態環保這篇大文章?大竹園一手做好減法,一手做好加法。
在漢濱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竹園鎮科學編制了《蒿坪河流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規劃方案》,果斷取締豬槽溝等40處非法煤炭開采點并覆土復綠;對小磨溝等7處污染物堆放點、黃泥溝等6條溝水體進行清理治理;充分利用瀛湖生態保護等項目,不斷推進社區廁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扎實開展社區清潔、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提升“三大行動”,全鎮實施村莊院落硬化、綠化、亮化、凈化、美化、文化,改水、改廁、改路、改廚、改院壩、改習慣等‘六化六改’提升行動,建成七堰社區等8個生活污水處理廠和1個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5個垃圾收集轉運站,各村建有衛生室,設有環衛公益崗,配有垃圾收集車、轉運車、吸糞車;全鎮4家畜禽養殖場實現環評備案、定時督查檢查;常態化開展禁燒垃圾、秸稈管控。這一系列“有減法也有加法、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硬舉措,不斷改善了人民群眾的居住環境。
有力強化生態底色的同時,大竹園鎮發揚七堰社區為陜南移民搬遷源發地的優勢,積極爭取項目,累計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5個;新改造通村公路、產業路58公里,其中茶花觀光步道38公里;在蒿坪河兩岸栽植花木10萬株、果樹5萬株,退耕還林還草1500畝;安裝路燈500盞;修建、實施安全飲水項目49處;新建太陽能光伏電站2個;完成改廁1550戶,實現垃圾、污水日產日清,集中處理。
居住環境改善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了,群眾幸福生活指數提高了,一幅“環境整潔、設施配套、舒適宜居”的鄉村振興畫卷在大竹園鎮徐徐鋪開。
從綠色產業到綠色就業
走進大竹園鎮七堰社區廣場,孩子們正在追逐嬉戲,大人們則在遠處的山地上采摘著新鮮的茶葉,樓下的新社區工廠里,縫紉機的聲音不絕于耳……
七堰社區村民賈定菊是新浦茶廠負責人,今年3、4月份新茶交易額達20多萬元,由于缺人手采摘和茶葉品質好,導致新茶供不應求。但誰承想,6年前她家還是貧困戶,丈夫患病,倆孩子又先后考上大學,家里入不敷出。在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賈定菊利用扶貧貸款一步步建起了小茶廠。如今的她,不僅致富當了老板,還帶動周邊村民到茶廠務工。
在大竹園鎮,像賈定菊這樣靠茶產業增收致富的還有很多。大竹園鎮突出發展茶葉主導產業,穩步實施茶旅融合,共有東旭、周林、金正、七堰綠硒、正義等14家茶葉企業,發展市區級茶葉園區6個,發展陜茶一號示范園5000畝,提升改造茶園10000畝,發展花果園1000畝,實現了人均1畝茶、戶均增收1萬元。東旭公司茶產品榮獲第四屆亞太茶博會2個特別金獎、1個金獎;安硒山翠峰綠茶榮獲第八屆中國西安國際茶博會金獎、第27屆中國楊凌農高會“后稷獎”等,實現了茶業品種品質品牌的華麗轉身,使其真正成為富民強鎮主導產業。
主業興旺,栽下收入“搖錢樹”;多點發力,填滿農民“錢袋子”。大竹園鎮緊緊依托建成的5個搬遷社區及安置點,采取免三年房租、免三年水電費、補助培訓費、提供工廠貸等措施,招引培育社區工廠5家,就地就近解決就業近400人,人均年工資24000元;輸送東南沿海發達城市務工6批123人,支持自主創業13人。
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七堰社區建設漁業基地100畝,二聯村建設脆紅李等林果基地改造提升500畝,糧茶村、正義村新建“三產融合”茶葉產業園兩處,大竹園社區改擴建食用菌基地50畝,槐樹村新建中藥材吳茱萸基地300畝,茶棧村新發展柑橘350畝,三埡村建設露天蔬菜種植基地500畝,全鎮共發展辣椒產業1000畝,養蜂1200箱。
4月28日,七堰社區康潤美毛絨玩具廠在糧茶村街道開設了毛絨玩具小作坊,10余名群眾轉身進廠當工人,一些群眾把材料領回家做,這為進一步解決群眾“有事做、能致富、防返貧”寫下了奮進之筆。
從“五新融合”到“茶旅新鎮”
在堅決守住脫貧成果,有效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大竹園鎮堅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圍繞新環境、新產業、新服務、新民風、新生活,以七堰、大竹園社區為試點,輻射全鎮7村94個村民小組,著眼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讓全鎮的產業建設、政風民風、環境基礎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七堰社區村史館里,漢濱區人大代表、七堰社區黨支部書記黃峰介紹起這些年的新變化如數家珍。他是移民搬遷的見證者,也是產業園區的領頭人。在他看來,搬遷帶給人觀念、思想的變化更值得欣慰。“你別看現在的社區干凈衛生,剛來的時候,這里到處是垃圾,還有人直接從窗戶往外扔。為了徹底改變大家的觀念,我們逐一做工作,采取制定村規民約,開道德評議會,設立樓長制等辦法,大家才慢慢養成了好習慣。”黃鋒坦言。
來到糧茶村一組,在家門口洗車的張啟平看到客人來訪,立刻微笑著招呼大家到屋坐。走進他家堂屋,門窗玻璃亮凈,椅子靠墻排成一行,一面墻上貼著安康新民風年畫,另兩面墻上貼滿了他家倆孩子上學時的獎狀。
少年興,則民族興;少年強,則國家強。舒兆寧現在的職務是大竹園鎮九年制學校校長,20多年前,他也曾是這里的學生。“過去幾年,無論是教學環境還是學生生活水平,我們學校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舒兆寧說:“學校教學樓原有的‘危樓’變成了全鎮最安全漂亮的建筑;原先塵土飛揚的操場有了干凈的塑膠跑道;寒冷的教室有了取暖設備;各種專業化教室一應俱全,更重要的是,現在的教育,真正做到了‘一個都不能少’。”
大事辦得精彩,實事贏得喝彩,新事干得出彩。無論是從營造新環境到提供新服務,從建設新社區到實現新就業,從打造新民風到過好新生活,還是從茶旅興鎮到茶旅新鎮,從圍繞群眾增收、產業發展、風險防范等10方面定期組織開展的“十排查十提升”行動,新時代的大竹園鎮正在用“五新”策略合奏出響徹漢濱的田園交響曲。
蒿河兩岸春風起,牛鈴搖報再奮蹄。“站在‘兩個百年交匯’的歷史節點上,面對‘十四五’規劃新征程,我們將以黨史學習教育走深做實為契機,繼續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堅持‘三融三實’策略不變,茶旅新鎮建設力度不減,奮力推進‘五個’振興,逐步實現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目標。”大竹園鎮黨委書記白云飛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