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一薇 張彬 王鑫鑫
近年來,漢濱區五里鎮黨委政府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建立健全常態化就業供需對接協調機制,完善留守勞動力等重點人群就業支持體系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扎實做好招工政策宣傳,強化勞動技能培訓,落實求職補貼政策,促進勞動力多渠道靈活就業。2020年全年輸送勞動力2.4萬人,就地就近解決剩余勞動力2000余人。
好服務,人崗對接當“紅娘”
從去年底到今年4月份,米小點品牌管理公司成功招聘了212名新員工,實現了企業復工復產的“開門紅”。這讓米小點毛絨玩具廠的負責人很是激動。“要不是有他們幫著招工,生產線哪里能這么順利地轉起來。”他連連向上門服務的五里鎮干部表達謝意。
據了解,五里鎮轄區內工業企業居多,在復工復產初期的“搶人大戰”中很有壓力,缺了“巧婦”,“米”下不了鍋,訂單無法正常交付。為推動企業復工復產,五里鎮成立了就業扶貧管理辦公室,專門幫助企業招工。
7名工作人員實行“保姆式”包聯企業,精細服務。首先摸清全鎮勞動力數量、就業去向、就業意愿、年齡分布、行業分布、技能層次等基本情況,建立勞動力資源數據庫。然后又詳細掌握企業招工種類、缺工數量、用工結構等信息,建立企業用工需求數據庫,做好“兩庫”數據對接,打通信息壁壘,讓招工企業和就業群眾實現精準對接,并與人力社保等部門對接,組織開展專場招聘會。同時,主動出擊,用起了“土法子”,帶著企業用工需求表跑村入戶,召開院落會,張貼招工簡章廣而告之;走訪外來員工,打“感情牌”、架“親情橋”、擴“地域網”;對成功介紹人員進廠穩定就業的,鎮上給予一定的現金獎勵,多管齊下,掀起了協助企業招工熱潮。
好環境,游子回歸建家鄉
下午1點,新偉泰毛絨玩具社區工廠生產車間里機器轟鳴。坐在第一排1號機器前的何大姐格外顯眼,嫻熟的手法超過了同排其他人。“我以前在廣東打工,做的就是紡織活,所以現在算是得心應手。”操著一口四川口音的何大姐告訴我們。
何大姐的老公是五里鎮郭家灣村人,以前她和老公帶著孩子在廣東打工,日子過得清苦艱辛,加之疫情的影響,他們不想再離家太遠。于是,2020年過完年,她老公決定留在家鄉找工作,很快在家社區工廠找到了工作,因為技術嫻熟,才一年時間就干到了管理層,于是便叫回了她。
“這里環境好啊,空氣清新,還能吃到新鮮的蔬菜,在廣東那邊是吃不到的。”對于何大姐來說,和老公孩子在一起,還能掙錢,這就是她所想要的工作環境。
何大姐的工友陳晨霞對工作環境也相當滿意:“在這上班離我家只有五分鐘路程,可以一邊上班一邊照顧小孩。”
近年來,五里鎮黨委政府立足區位和人口優勢,不斷優化營商環境,興辦新社區工廠17家。轄區內企業達到167家,為群眾搭建了廣泛的就業平臺,激發了勞動力活力,吸引了一大批在外務工者回鄉發展。
好政策,留人留心換雙贏
“我們的單價跟沿海單價一樣,他們一個月在沿海掙多少錢,理論上在家鄉也能掙到,有的普通員工工資已經達到9000多元。”新偉泰負責人龍武介紹說。
企業的好政策讓求職人員留得下,穩得住。工人慢慢都變成了熟練工,企業的生產量和效益也越來越好。
2020年,新偉泰公司就參與了十四運會吉祥物的設計、生產,現在十四運會的吉祥物制造都由該公司完成。
新偉泰的第四分工廠位于五里鎮李灣社區。走進李灣社區,一排排修建整齊的房屋映入眼簾,樓下的小花園有老人在閑聊,社區工廠里工人們一邊聽著時尚的歌曲一邊帶勁地工作,充滿了生活氣息。社區副主任王偉告訴我們,以前李灣社區很少能見到年輕人,多半都是留守老人和孩子居住。后來,社區工廠建起來了,年輕人回來了,這里的歡聲笑語漸漸地多了起來。
“現在社區解決了近百人的就業問題,同時我們在擴大社區工廠的規模,力爭把剩余在家的婦女工作全部解決了。”社區副主任王偉擲地有聲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