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秦歡
在漢濱區流水鎮新莊村,耙耙柑園倚著瀛湖,一排排果樹整齊列隊沐浴春光,湖面水平如鏡,倒映著藍天白云、青山綠樹,美不勝收。村民們正在搶抓晴好天氣,在園區里翻土鋤草、修剪果樹、澆水施肥,好一派熱鬧的景象。
“果樹休眠結束后要使勁兒地長了,最近要抓緊時間松土鋤草。”村民停下手中的旋耕機說。
“整形時要先規劃,再取舍枝條,做到心中有數。要結構清晰、分枝均勻、不留空檔、互不重疊、樹冠豐滿。對幼樹的修剪要先定樹形,然后把徒長枝、細弱枝、交叉枝、病蟲枝剪去。”區搬遷辦主任徐興平正在示范并指導村民修剪果樹。
徐興平主修專業是果樹培植,還在重慶柑橘研究所進修過一年,作為幫扶部門的主要負責人,他每個月都要到新莊村的園區來看看。他說:“我計劃下個周邀請專家就果園春季管理做一次培訓,科學的種植和管理才能結出最有品質的果實。”
安康市漢濱區葉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500畝,將耙耙柑與富硒辣椒、西蘭花、老閆家南瓜、青皮吊冬瓜等蔬菜進行套種,建成蔬果套種示范實驗基地。目前300畝耙耙柑已試掛果。脫貧攻堅期間,園區采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運營模式和政府引導、項目經營主體為主、貧困戶參與的產業扶貧機制,組織引領農戶廣泛自愿參與,有效帶動困難群眾和農民脫貧增收。根據規劃方案設計,園區后期還將建設民宿、觀景亭、鮮果采摘園等,大力發展觀光游園、蔬果采摘項目,推動實現“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富農”。
村民龔仕群正在修剪果樹,他已經在園子“耕耘”了4年,他說:“我以前在浙江打工,年齡大了回村上干活。我家有10畝地流轉到園區,每年流轉費2000元,平常在這務工,一年能掙到3到5萬多塊錢,挺滿意的。”
流水鎮新莊村位于瀛湖中部,村莊依山傍水,南面緊臨瀛湖庫區水面,這里光照充足、氣候濕潤、變溫幅度小,特別適合柑橘類果實的生長。新莊村有百年柑橘種植歷史,上世紀80年代,新莊村的柑橘以個大味甜遠近聞名。
這里種植的耙耙柑是葉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龔壹峰多次前往四川考察選定的品種,肉質脆嫩,風味清甜。“新莊村獨特的土壤、氣候條件適合種植柑桔,我們請專家過來考察后最終選定引進這個品種。園區的耙耙柑已在去年進行試掛果,3年后每畝每年產量在2000斤左右,300畝每年凈收入近60萬,5年后大約收入在100萬元左右。我今年又流轉200畝地,計劃繼續種植耙耙柑,希望果子成熟后有越來越多的人過來采摘。”龔壹峰介紹說。
“新莊村一直在探索適合自己的產業,幾百畝耙耙柑樹長勢良好,讓我們信心倍增。今后,我們將在支持園區提質增效的同時,繼續引導村上能人大戶種植耙耙柑,打造屬于新莊村的‘耙耙柑’特色品牌和閃亮名片,不斷增加土地產能和附加值,幫助更多的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新莊村黨支部書記李成猛滿懷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