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朱勇 單東萌
早上8點左右,夏日的微風中已夾雜著些許熱意。漢濱區大竹園鎮二聯村村委會副主任安雪玲已熟練地將七八件包裹捆扎在電動摩托后座上。隨著車輛行進,車頭印著“孝義快遞站”的小紅旗迎風獵獵作響。
如今的二聯村,老人們在家門口簽收快遞已是尋常景象。然而,時間回溯到一年前,那時候,取件還是老人們的“心頭難事”。
深藏山坳的二聯村,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留下的多是年老體弱的老人。外出采購、取件都需搭乘班車前往鄰近集鎮,路途不便且容易發生意外。村干部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起初是順手幫老人捎帶油鹽醬醋等生活必需品,漸漸地,這份“代購”清單上又添了新項:幫老人們取快遞。
“開始是幫腿腳不便的老人帶急用物品,后來發現大家網購、子女寄件越來越多,取件成了普遍難題。”村黨支部書記朱勇回憶。包裹物件也是五花八門的,有生活用品、外地子女寄來的衣物藥品,也有給孫輩網購的玩具……取件不便,成了堵在老人心頭的“最后一公里”。
2024年初,在村“兩委”支持下,村干部李成麗牽頭注冊了美團優選購物平臺、多多買菜平臺等線上購物平臺,并建立起“二聯村購物代取群”,吸引了40多位村民加入。自此,這項零散的“代取”服務也有了正式的名字——“孝義快遞站”。由安雪玲、李成麗、劉曉三位村干部自發組成了“免費送貨三人組”,而安雪玲的電動摩托則成了穿梭鎮村的“孝義快遞車”。
每天早上,安雪玲先去鎮上快遞點統一取回村里的包裹,放置在村委會的臨時安放點,再由村干部按名字地址挨家挨戶送達。他們耐心地幫不會掃碼的老人簽收,將沉重包裹搬進屋里,藥品等急需品則優先送達。風雨無阻,從不間斷。
這份堅持,深深溫暖了老人們的心。72歲的侯運奇做完心臟手術后行動不便。“出不了門啊!全靠你們當‘腿腳’。現在兒子在佛山通過手機一點,過兩天你們就準時將快遞送到,真是好啊!”侯運奇豎起大拇指,聲音哽咽地說。
85歲獨居的熊登云患有高血壓和冠心病。她緊緊握著村干部的手說:“你們一來,我這冷清屋子就有‘熱乎氣’了。兒子在寧波買的東西,你們送得又快又及時,看我缺啥少啥,有時比我還上心。這份情,重過山吶!”村干部的送貨身影,成了她每天翹首以盼的事。
“孝義快遞站”送到的遠不止包裹。它在解決了老人取件難題的同時,也成了二聯村孝老愛親、守望相助的最佳注腳。
如今,“二聯村購物代取群”已更名為“孝義快遞”群,群里匯聚著132位村民,也承載著132份沉甸甸的托付。二聯村的“跑腿干部”,用滾動的車輪連接山外山內的牽掛,用叩響的門扉陪伴晨光暮色里的守望,用樸實的行動融入每一個尋常的日子,生動詮釋著“孝義”的深刻內涵,譜寫著新時代鄉村文明賡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