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鳳琴 黃興萍)近幾年,漢陰縣救助站先后接收了18名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因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精神障礙,不能表述自己的真實身份,無法與親屬取得聯系,也無法取得合法身份,因而不能辦理保險,享受救助。長期以來,他們的醫療費用、生活費用等都由民政局解決。
為了結束這一部分人員的“黑戶”身份,今年以來,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解決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問題的意見》(國辦發(2015)96號)、《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解決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問題的實施意見》(陜政辦發(2016)22號)等文件精神,漢陰縣民政局積極申請解決滯留在縣域境內的流浪乞討人員無戶口問題。
聯系公安機關對18名流浪乞討人員的DNA進行采集,并在全國DNA信息庫里進行比對,同時在全國尋親網進行尋親公告,在信息比對失敗及尋親無果的情況下,經民政與公安部門協商后決定將18名流浪乞討人員戶口統一掛靠在縣福利院。
“由于無法獲取這部分人員的姓名、年齡等準確信息,救助站給每一個人起了名字,生日就確定為救助站收留的日子,出生年份則是根據其體貌特征進行推測。”縣救助站工作人員告訴筆者。
目前,18名流浪乞討人員的落戶手續已辦理完畢,屆時他們將獲得新的身份,可以像每一個漢陰市民一樣享受到國家的醫療、養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