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和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專家學者走進漢陰,對該縣“鎮園產業聯盟”、扶貧互助資金管理和“321”基層治理等工作進行系列調研。
調研中,清華大學王瑜博士一行六人先后到漢陰縣蒲溪鎮盤龍村、芹菜溝村和漩渦鎮東河村、茨溝村調研扶貧互助資金管理和扶貧產業發展情況。在同村干部深入交談、翻閱村級臺賬、召開專題座談會和入戶調研之后,王瑜博士表示,漢陰在扶貧互助資金管理中的“54321”工作法,充分發揮了互助資金效益,破解了貧困群眾缺資金的難題,并與“鎮園產業聯盟”形成了良性互動,有效促進了扶貧產業發展。
中國農業大學本次派出了由八名博士和兩名碩士組成的調研組,并將分別深入平梁鎮和鐵佛寺鎮進行為期兩周左右的系統調研。中國農業大學調研組對漢陰縣“鎮園產業聯盟”和“321”基層治理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調研組組長李博老師指出,“321”基層治理模式為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鎮園產業聯盟”則搭建起了小農戶參與現代農業的橋梁,充分發揮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在縣農林科技局召開的“三農學者漢陰行”鄉村振興系列調研座談會上,調研組還與漢陰縣各職能部門進行了深入交流,充分肯定了漢陰縣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取得的成效,表示將對漢陰縣的好經驗、好做法進行總結推廣,并對漢陰縣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工作提出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