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成海艷 胡仕勇)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實施,大量貧困戶從山上搬到山下。無土地、無生產資料、無就業渠道等問題,使貧困戶面臨無收入來源的窘境。搬出來的貧困戶如何解決他們的生活來源?如何讓他們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針對這一問題,漢陰縣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五大工程”部署要求,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并舉、安居與樂業并重、搬遷與脫貧同步,以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為核心,大力培育和壯大社區工廠、龍頭企業、農業園區等經營實體,引導并帶動搬遷群眾就地就近務工,幫助他們圓了家門口“務工夢”,實現了易地搬遷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目標。
搬出脫貧新路徑
“住進這個搬遷社區的貧困戶可是享福了,下樓就可以到房后獼猴桃基地務工,走2公里就到了縣城,這里馬上還要建獼猴桃加工廠、農場,開發成景區,城里人都羨慕得很。”城關鎮中壩村黨支部書記張代權說。
城關鎮中壩安置小區建于2017年初,共安置本村和漩渦、漢陽等6個鎮407戶1680人居住。張代權介紹,為了讓這些人有事干、有錢賺,鎮村想了很多辦法。去年5月,縣上引進陜西果業集團到該村發展獼猴桃產業,并將集團安康(漢陰)特產有限公司廠址放在了中壩村。公司主推“種—產—銷—游”模式,計劃在中壩建成1000畝獼猴桃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按照科研辦公中心,倉儲物流區,良種繁育園、科技示范園、標準化種植示范園、農業休閑體驗園“一心一區四園”發展思路,著力將該基地打造成集科技研發、技術培訓、種植示范、良種繁育、機械生產、倉儲物流、標準示范、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現代化示范社區農場。周邊群眾不但有土地流轉收入,還可以到農場務工得到勞務收入。目前,該公司共流轉土地1000畝,已建成400畝獼猴桃標準示范園、200萬株茶葉資源圃、50畝獼猴桃資源圃、15個溫室大棚、5千米主干道路建設,用工達到100余人,其中貧困戶30余人。
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產業園區和社區農場,吸引各類資源向安置點聚集,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后續增收難題,這只是該縣解決途徑的其中一種,該縣搬遷社區+工廠、旅游、服務業等還有很多,在安置社區興辦新社區工廠,舉辦首期家政服務技能培訓班,并與陜西漢陰萍姐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簽訂轉移就業合作協議等一系列舉措,促進了一大批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搬遷安置點安家落戶,搭建了搬遷群眾實現就地就近、持續穩定增收的多樣化平臺,搬遷貧困群眾實現了向就業工人轉變。
引來發展金鳳凰
“真的太感謝黨和政府了,給了我們這么多優惠政策,辦廠不但廠房免租、水電費還給一半補貼,而且崗前培訓還享受1800元培訓補貼,是貧困戶的每人還有1000元一次性崗位補貼,為我們辦廠省去很多開支。”漢陰縣卓樂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其軍,談起政府對辦廠的支持,激動之情無以言表。
劉其軍家住城關鎮楊家壩村,在廣東打工十幾年,很想回到家鄉發展,但一直沒有思路。去年聽說家里辦廠優惠政策多,他就聯合弟弟劉其勇回到家鄉,做耳機、數據線、充電寶等電子產品。優惠政策多、效益好,現在他已經連續辦了三個社區工廠。
為切實推進就業創業脫貧、易地搬遷貧困戶穩定持續增收,該縣從營造尊商、重商、親商投資氛圍入手,出臺《漢陰縣招商引資獎勵辦法(試行)》《漢陰縣產業扶貧扶持獎勵辦法》《大力培育和發展“社區工廠”就業扶貧項目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從企業用地、用電、廠房、稅收、審批等方面出臺系列優惠措施,特別對創辦社區工廠的,給予一次性崗位、房租、水電等補貼,還給予從業人員崗前培訓補貼。
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漢陰本地務工能人返鄉創業,還吸引帶動了一大批外地投資商到漢陰投資創業。江蘇常州天利毛絨玩具廠,在短短兩個月時間里入駐澗池集鎮社區旁邊的月河工業園區閑置廠房并正式投產,每天用工達到120人;家住漢濱大河鎮的史文珍將“文珍鞋業”開辦到雙乳鎮雙乳村關愛家園社區,每天用工50余人。截至目前,該縣共建成社區工廠11家,引進投資2500余萬元,惠及85%的搬遷安置點;已為10家社區工廠減免和補貼各類資金累計500余萬元,另1家正在辦理相關手續。
帶動搬遷戶笑開顏
“我家就在這隔壁樓上,每天能掙60元左右。在這兒上班很方便,賺錢、照顧娃娃兩不誤。”“老板人很好,從來沒拖欠過我們工資,都是計時計件,中午還管一頓飯。” 澗池鎮軍壩村毛絨玩具廠的工人,說起自己的老板臉上樂開了花。
江蘇毛絨玩具廠的管理者吳總介紹,在這里來上班的都是家在澗池鎮搬遷安置點的婦女,每月1500元的基本工資保底,計時計件,做不完的可以拿回去做,住得遠的工人可包吃包住,近點的中午管一頓飯。由于活輕松,目前在這里上班的員工有120名。縣、鎮兩級得知廠里要擴大規模后,積極聯系平梁等鎮,計劃再招200名左右的工人。
該縣在培育新社區工廠的過程中,針對大量易地搬遷貧困戶學歷低、無技術、老人和婦女較多等實際,在引進毛絨玩具、電子配件、藤條編制品等無污染、低噪音、低技能、低能耗、易運輸的加工企業同時,聯合社區工廠強化崗前技能培訓,讓搬遷戶快速掌握技能,實現就近就地就業,真正讓搬遷群眾實現離土不離鄉、掙錢又顧家,也從根本上解決了貧困戶后續穩定增收難題。截至目前,該縣11家社區工廠共就近就地吸納就業1200人以上,其中安置“三無”貧困勞動力就業450人,實現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計劃2020年底建成30 家以上社區工廠,實現年產值 1 個億以上。